春游江淮请您来 | 八公山:古韵绽新辉
来源:安徽日报 2025-04-18 15:25:41 责编:吕品田


晚春的八公山,惠风和畅,青山叠翠。4月13日下午,穿行在浓荫蔽日的山道,拐个弯,就到了孙叔敖治水广场,铜质雕塑铺陈开来,刻着孙叔敖治理水域地图和文字,满满的历史感。“身为楚相和水利专家,孙叔敖兴建了安丰塘,这件大事最早完整记录在名著《淮南子》中。”讲解员介绍。

治水广场位于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记载了孙叔敖治水的辉煌历程。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的安丰塘,古名芍陂(音quèbēi),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有“天下第一塘”美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发挥着显著的灌溉效益。

 八公山俯瞰。摄影:范柏文

八公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犹如一颗璀璨的淮上明珠,耸峙在淮南市、凤台县、寿县之间,方圆120余平方公里,大小四十余座山峰,淮河流经群山之北,曲折环绕而东下。淝河翩然而至,傍依南麓注入淮河。“八公山名源于汉淮南王刘安和‘八公’得道成仙的故事。”八公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田志鹏娓娓道来。

公元前223年—前175年,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王刘安在此聚集天下贤士,讲经论道,著书立说,筑炉炼丹,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其数千门客中,有8位方术之士最为著名:苏非、李尚、田由、晋昌、雷被、毛被、左吴、伍斌,时称“八公”。他们和其他门客共同协助刘安编纂了中国第一部百科全书《淮南子》及《淮南王赋》82篇、《群臣赋》44篇、《淮南万毕术》等鸿篇巨制,内容涉及哲学、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军事学、天文地理、医学养生、化学物理、农业水利等,第一次完整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发明了千古美食豆腐,可谓“牢笼天地,博极古今”。


 八公山地质博物馆。摄影:范柏文

名山名人,名动天下。1600多年前,这里曾发生过世界战争史上最为辉煌的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观——“淝水之战”,留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等风云传奇。这里还发现了迄今为止地球上最早的古动物淮南虫化石,被国际地质学界誉为“蓝色星球”上的生命之源和地质科研的圣地,将达尔文《物种起源》关于生命起源不足6亿年的提法向前推进了2亿多年。这里还诞生了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伯乐相马等100多条成语典故和神话故事,春申君黄歇、战国名将廉颇、宋太祖赵匡胤、大诗人李白、苏东坡、清朝“两代帝师”孙家鼐都曾在此驻足吟咏。

往事越千年,如今更好看。近年来,八公山按照“打造八公山品牌、唱响旅游经济戏”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生命山、生态山、文化山、文明山”的工作思路,开发建设八公山旅游区,建成八公山地质博物馆,恢复重建了汉淮南王宫、白塔寺,开发了石林、忘情谷、升仙台等景点,并于2001年9月15日建成对外开放。开园以来,风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AAAA级旅游区。

“我们聚焦八公山,淮河、南塘湖,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和淮河文化等‘一山二水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当代意义,全方位展示八公山景色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田园之美,全力打造休闲康养目的地。”田志鹏表示,针对人气不足、消费低迷等现状,当地坚持以“山水为骨、文化为魂”的核心理念,重点打造了夜游项目,为古老的八公山披上一层梦幻的科技外衣。

 八公山夜游环线。摄影:范柏文

13日晚,记者行进在八公山风景区核心游览区的夜游环线,通过先进的5G、声音交互、触摸交互等数字孪生技术和全息影像、裸眼3D及3Dmapping前沿视觉技术,石林的史前文明和、西汉淮南王宫、淮南王刘安与八公的故事光影重现,一幅跨越八亿年的历史画卷奇幻铺展,令人目眩。“真是一场令人震撼的视觉盛宴,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来自蚌埠的游客李先生有感而发。

为促进八公山文化的全维度扩展,当地政府以地质文化+淮南子文化为核,聚焦沉浸旅游的全时发展,着力激活消费场景。“围绕增强游乐客群全龄体验,亲子家庭、儿童、青少年研学科普,Z时代和中青年沉浸体验,以及老年人休闲观光等等需求,推动农商文旅创新融合发展。”八公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此推动八公山景区由“观光游”向“深度游”转变,最终建成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


记者 张敬波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