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安徽怀远荆山镇袁庄村1300亩五彩油菜花陆续绽放,迎来周边的村民和县城的市民前来赏花,享受舒适的田园生活。
地处“八百里长淮‘灯窝子’”的荆山镇,将散布在沿芡河两岸的8支花鼓灯班子组成民间演艺团体。以构建美丽乡村为切入点,不断培育民间非遗传承人和演艺群体,培育“花鼓灯、拉魂腔”等具有地方代表性的文化品牌,拓展形成“非遗传承与地方生态”相互相承的表演方式,打造了非遗文化撬动乡村振兴的“荆山样本”,打造油菜花、梨花、杏花和东方芭蕾“百花齐放”的新亮点。
镇中心文化站先后组织袁庄、张圩、石山、郑岗等村的花鼓灯艺人、拉魂腔票友用花鼓灯锣鼓、“地方戏”为游人赏花、看景助兴,确立了“非遗+创意”融合发展的思路,实现了非遗传承为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服务、为产业振兴服务。
活动现场。吴高翔摄
“千班锣鼓、百班灯。”近年来,该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应景而生、应景而动,组织实施了民间艺人送演出到田头地边、送欢乐进村入户“文化富民工程”,采取“送”服务与“种”服务形式,引导民间艺人参与文化活动,让花鼓灯艺术为乡村振兴助力。“菜花地边柳丝长、柳叶琴弹出拉魂腔”,全镇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围绕培育农耕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集中连片种植油菜、梨树、杏树,让乡村美成为增加村民收入的有效支撑。
活动现场。吴高翔摄
“菜花飘香春光好、感谢党的好领导……”伴着花鼓灯欢快的锣鼓,非遗传承人潘承西的兰花调让人信心百倍。花鼓灯表演队、泗州戏草台班子在花丛中、树荫下、田头地边即兴表演,唱出了农民想要表达的“心里话”。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该镇宣传部门还为花鼓灯代表队、小戏班子配备了音响、广场舞服装、秧歌服、锣鼓镲等文体器材,实现全镇村文体器材全覆盖。
美丽乡村显魅力,非遗文化长精神。敲锣打鼓、唱泗州戏、跳广场舞、赏花、看景,农耕文化与非遗文化在广袤的田野上并蒂盛开,大大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让村民精神振奋。(吴高翔 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