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诗词“游皖”
来源:中安视频 2023-03-28 11:29:39 责编:吕中石

  安徽纵跨千里,横亘江淮

  山岳耸峙,湖泊棋布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

  在这山水仙境之中

  或竹杖芒鞋,登顶绝壁

  或轻舟短棹,漫游碧波

  留下千古绝唱,翰墨情缘

01

李白

诗仙谪此 山水生辉

  《望天门山》

  唐 ·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远影日边来。

  公元725年,李白仗剑远游,莅临马鞍山当涂。眼前云山苍苍,江水泱泱,诗人壮怀激烈,脱口咏出七绝《望天门山》。

  图 | 天门山

  李白一生先后7次来到马鞍山,留下50多首诗歌、20多处遗迹。他酷爱采石山水,举樽对月,泛舟咏唱,写下了众多华丽诗篇。62岁时,李白终老于采石矶。

  图 | 采石矶 王晓飞摄

  《独坐敬亭山》

  唐 ·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一生7次游历宣城,晚年独坐敬亭山,在这空旷的天地之间,抒发了物我两悦的豁达。

  图 | 秋浦河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

  唐 · 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池州城外秋浦河,一条诗的河流,李白一生五次泛舟秋浦,也从没有第二条河流能让他洋洋洒洒,即兴赋诗,一气呵成十七首。

  图 | 平天湖天路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二》

  唐 · 李白

  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

  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

  秋浦河好似一条纽带,沿河湖泊犹如颗颗明珠。其中最璀璨的那一颗便是平天湖,徜徉河堤之上,静观水天一色。李白也用他1300年前的笔墨,提前记录了的今人的慢生活、深呼吸。

  图 | 桃花潭 县县委传部供图

  图 | 桃花潭 泾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赠汪伦》

  唐 ·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一生行遍天下,交友无数。在他的朋友圈中,有贺知章、孟浩然、杜甫、王昌龄这样的顶级诗人。也有岑夫子、丹丘生、汪伦、纪叟这样的素人。十里桃花,万家酒店成了传世佳话。相逢痛饮,临别踏歌也让汪伦天下扬名。

  李白一生浪迹天涯,阅尽人世苍茫,纵笔我歌我狂,在他流传后的900多首诗篇中,200多首写在安徽的山水之间。

02

杜牧

牧笛横吹 杏花春雨

  图 | 杏花村

  图 | 杏花村

  《清明》

  唐 ·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二十四节气当中最浪漫的一个。不只因为春风和煦,春雨喜人,更多的是因为杜牧笔下的牧童指路杏花春雨。在池州任刺史期间,杜牧凭此《清明》一诗,让阳春三月的美好,成为儿童启蒙的诗篇,口口相传一千年。

03

欧阳修

寄情琅琊 身老颍州

  图 | 琅琊山 盛佳玉摄

  图 | 醉翁亭

  《醉翁亭记》

  宋 · 欧阳修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宋庆历四年(公元1045年),滁州知州欧阳修履新颇有政绩,滁州西南琅琊山僧人智仙为他在山麓建造了一座游亭,欧阳修自号“醉翁”,亭命为“醉翁亭”,并作《醉翁亭记》,成琅琊山诗文巅峰之作。在顾况、韦应物、曾巩、王安石、辛弃疾、宋濂、文徴明、王守仁等一众文豪,群星璀璨的作品中独树一帜。

  43岁那年,欧阳修调任淮河之畔的颖州(今阜阳境内),疏浚了颖州西湖,扩建了当地书院等。欧阳修前后8次来颖州,并终老于此,写下130多首吟咏颖州西湖的诗篇。

  《采桑子》

  宋 ·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

  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图 | 颍州西湖 于子成摄

  如果欧阳修还活着,今年应该是1015岁了。在这千余年里,欧阳修成了颍州的一面文学大旗。可以说,在皖北阜阳人的心目中,是欧阳修成就了颍州西湖,同时也是颍州西湖让世人记住了欧阳修。

  欧阳修还曾造访枞阳境内的浮山。浮山,名列安徽五大名山,唐宋时期的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明代的袁宏道、袁宗道等曾来此游览唱和。欧阳修到浮山时,浮山临济宗的开山祖师远禄和尚接待了他,并以下围棋作比方,阐明佛学哲理,使得欧阳修大为折服,“因棋说法”被传为佳话。

  图 | 浮山

04

姜夔

赤阑桥畔不解情缘

  20岁出头的南宋词人姜夔,是在一个冷风瑟瑟的时节来到合肥。彼时战争硝烟刚刚散去,巷陌依旧凄凉,唯有柳色可人。

  《送彭仲讷往合肥三首》

  宋 · 姜夔

  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

  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

  这是姜夔逆旅之中所作《淡黄柳》,客居合肥赤阑桥畔的他与两位歌女互生怜惜之情。10多年后,姜夔再次客居淝水之滨,当初的两位佳人已不知所踪。仇怨绵绵的姜夔,感叹:

  《淡黄柳》

  宋 · 姜夔

  肥水东流无尽期。

  当初不合种相思。

  梦中未比丹青见,

  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

  人间别久不成悲。

  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

   图 | 合肥杏花公园 刘玉才摄

  姜夔曾先后五次来到合肥,寓居、寻访或者追忆,因刻骨铭心的感情,流淌出一首首哀婉沉挚的诗词。他留给合肥的,不仅是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也写下了一段有关合肥的城市历史记忆,让如今“科里科气”的合肥多了分“文里文气”。

  瑰丽山河中流淌着郁郁文气,传诵千古的诗文氤氲着山水清气。这是安徽大地上充满魅力的人文景象。春天里,跟着古诗词打卡安徽,一起找寻心中的诗与远方!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