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笔:72道工序守护笔尖上的非遗
来源:新华网 2023-05-09 10:57:36 责编:吕中石

  近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文正在制作笔头。


  徽笔,发轫于宋代,以"尖、齐、圆、健"四德著称于世,具有含墨量多、易开合等特点,能充分体现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等效果,深受古今书画艺术大师与收藏家们的喜爱。2014年,“徽笔制作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家住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杨文则是该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杨文出生于徽笔世家,祖父祖母均为制笔好手,开设过毛笔作坊,同为制笔好手的父亲杨恒云和母亲吴木英业余时间就在家中手把手教杨文做笔,他也因此走上了制作徽笔的道路。

  徽笔的制作技艺十分考究,完成一个笔头要经过72道工序,包括“水作工艺”和“干作工艺”两大部分,选毛料、叠毛、去油脂、梳毛片、卷笔柱、扎笔根等为水作,选笔杆、按笔头、定笔形等为干作。

  一支好的徽笔,不仅要保留传统工艺,且要在原基础上不断创新、改良。杨文尤其重视书画家对笔的使用反馈:“因为他们对用笔最挑剔,而且现代书画家创作方式和作品不断创新,对毛笔也有新的要求,他们提出的要求我总是尽力去满足,也使得制笔技艺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新华网发(施亚磊 摄)

  近日,杨文正在制作笔管。

  近日,杨文正在制作笔头。

  近日,杨文正在制作鸡绒笔。

近日,杨文正在用棉绳将笔头塑形。

  近日,杨文一家正在制作徽笔。

  近日,杨文正在制作毛笔。

  近日,杨文正在制作毛笔。

  杨文制作的徽笔毫锋。

  杨文制作的徽笔毫锋。

卷制好的笔头。

  近日,杨文正在测试笔性。

  近日,杨文向顾客介绍徽笔。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