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庙的“星空”
来源:原创·安徽日报客户端 2023-05-17 17:21:13 责编:吕中石

每次赴桐城,只要时间允许,我都要到文庙去沾沾“文气”。因为这里是“文都”标识性建筑,桐城派文物陈列馆也设在其中。前不久,再次乘兴而往。

文庙门楼,是三开间的亭阁式建筑,门楼正面镂花平枋上悬有长方形“文庙”金字匾额,为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赵朴初书丹。门楼右前侧的黑色大理石碑上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桐城文庙 国务院二〇一三年三月公布 安徽省人民政府立”字样。正巧,桐城文庙跻身“国保”已整整十周年了。

文庙门楼。邹宝元 摄

据介绍,桐城文庙是元、明、清、民国时期桐城地方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距今已近七百年历史。同时,桐城文庙又是一座学宫,是桐城县学和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庙学合一”的体制,对桐城崇文重教的传统风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据1995年编修的《桐城县志》记载,明清两代,桐城考取的进士达240名,举人有640名之多。这片土地,孕育了方以智、钱澄之等学术泰斗;培育了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等桐城派宗师;涌现了方东树、姚莹、吴汝纶、马其昶、姚永朴等名流大家;走出了左光斗、张英、张廷玉等循吏名宦……真乃人才辈出,俊采星驰,其阵容之豪华,令人叹服!

作为礼制性建筑,其建筑型制多为“标配”。现存文庙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以长约80米、宽约4.5米的甬道为中轴线,自南往北,分别为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状元桥)、大成门、大成殿及两厢两庑,呈南北和东西对称布局,格局堂皇,规整有序,好似一组凝固的乐章。

文庙复原模型图。邹宝元 摄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雕、木雕、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60多处。特别是文庙建筑及雕像中体现出来的“星宿”文化,激起我探究的兴趣。

门楼的雕像中,有“福星”“寿星”“文昌星(䘵星)”“魁星点斗”等图案。据了解,古称木星为岁星,又称福星。禄星是文昌六星(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司禄)中的最后一颗星。寿星,又叫老人星(南方朱雀七宿中井宿的一个星官),也有把角、亢二宿合起来称为寿星的,认为“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魁星,一般认为是“北斗”斗口的第一颗星(天枢),也有人将魁星理解为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方形如斗,故称“斗魁”,而称后三颗星(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杓”。魁星与文曲星都是北斗七星中的星,但文曲星指的是其中的第四颗星(天权)。文昌星与魁星的位置相近,都处于天中心的紫微垣中,这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重视教育,始终把文化传承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魁星点斗雕像。邹宝元 摄

棂星门,为四柱三门汉白玉石坊。柱头为云头纹饰,柱身属华表造型。之所以称为“棂星门”,这又与星宿有关。角宿,是二十八宿的第一宿(民谚中说的“二月二,龙抬头”指的就是东方苍龙七宿在升起中最先露出的龙角——角宿)。角宿有两颗星,一南一北,与平道二星垂直交叉。由于角宿中间是黄道、赤道经过的地方,因此被称为“天门”。在天门近处是天田二星(有专家指出,易经乾卦的九二爻“见龙在田”,这个“田”即指“天田”),天田代表天子的籍田,被称着“灵星”。天门旁的灵星形如窗棂,所以一并称为“棂星门”。角宿西侧紧挨着的就是星官“进贤”,寓意天下贤才都能进入棂星门内。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后,人们开始在文庙中修建棂星门,象征祭孔子如同尊天,也意味着天下文人学士汇集于儒门之下。

棂星门石柱与牛角状石雕(云板)构成十字形,这同角宿二星与平道二星的垂直交叉类似。邹宝元 摄

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一座以斗拱为梁柱结点的木构架抬梁大木殿式建筑,飞檐翘角,角上悬挂风铎,风动铎鸣。建筑风格为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其极具特色的斗拱被古建专家称为“美的旋律”。

大成殿。邹宝元 摄

大成殿门头上方是“与天地参”匾额。“与天地参”是清乾隆皇帝御笔题书。语出《中庸》:“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朱熹注:“与天地参,谓以天地并而立三也。”

大成殿内供奉着孔子、四配、十二哲的坐像。孔子坐像上端的“万世师表”是康熙御书匾。两侧柱上的对联为:“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孔子坐像,黑衣红裤,冕旒珠帘达12条——按照“天子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的说法,应该是天子之冕。孔子坐像的后方及两侧的坐像,均着公侯冕服,冠饰和服饰图案亦有差别。孔子冕服上绣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织藻、火、粉米、黼、黻十二章纹。特别是星辰图案的安排,放在了孔子双手执的“笏”上,且为北斗七星,令人有些疑惑。但想到孔子在《论语》中说的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辰即北极星。北斗七星斗口两颗星的连线,朝斗口方向延长约5倍处,即北极星。亦有一说,北辰指的就是北斗七星,战国曾侯乙墓中出土的绘有二十八星宿图像的漆箱,星宿正中正是篆书的“斗”字),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不知这可否算作一解?

天象是人类社会的投影。“三垣(紫微、太微、天市)二十八宿”这一独具特色的星象体系,是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在天空的反映和缩影,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观念最典型、最形象的体现。中国古代的星宿,几乎是按照地上人间的模式在天上复制了一个世界。文庙的“星空”,实际上是把天上的东西再搬回到人间(类似于天上的紫微垣对应地上的皇宫紫禁城),以“神格化”孔子,属神道设教的产物。

宫墙万仞。邹宝元 摄

其实,孔子是人不是神,把孔子推上神坛的是后人。孔子是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

心有光芒,必有远方。面对丰厚的文化遗产,面对“万仞宫墙”,我们心中是否生起“不得其门而入”的惶恐?我想,这种敬畏与仰望,正是我们坚定自信、赓续文脉、传承薪火、推陈出新的内在动力。(邹宝元)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