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展览、聊文博,当“走进博物馆”已成为大众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博物馆展览如何做出精品、叫响品牌?5·18博物馆日期间,第六届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发布。从入选的一个特别展览、十个精品展览项目来看,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主题鲜明的展览内容,通过形式多样的陈列手段、资源共享的馆际联动,为参观者呈现了“文物活起来”的生动场景。
美好生活,精致呈现
“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是来自安徽博物院的精品展览。该展以展示博大精深的琴文化为宗旨,创新性地采用空间叙事理论,以空间讲文化:在“一方雅室”里,讲述古代文人用琴来正心修身、养性育德的进取精神;在“庭园风华”里,展现他们以琴会友、书画对弈的风雅生活;在“山水苍茫”里,展示他们琴心交融、与自然合而为一的生命超脱。展览展品类型多样,有琴器、琴画、琴拓、琴谱,和装饰有“琴”元素的瓷器、漆器、文房用具等,共计100余件套,分别来自安徽博物院、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等十家省内外博物馆。
红色故事,传奇表达
渡江战役纪念馆“信仰的丰碑——红色安徽特工传奇”,是诸多红色主题展览中的一个全新“选题”。展览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隐蔽战线无数英雄的光辉事迹为主题,展现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千钧一发挽救党中央”“永不消失的电波”“革命道路上的红色伴侣”“时刻战斗的红色尖兵”4个单元,展出21位英雄人物、20余件文物展品、140余张珍贵的历史图片和1个复原场景。
科学普及,生动讲述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生命·湿地”主题展览,以安徽省湿地资源为展示背景,围绕“生命”为题眼,重点介绍了我省长江与淮河流域重要湿地资源与生物多样性样貌。展览划分湿地家园、湿地生灵、倾心守护等3大版块,利用场馆空间优势,在中庭水景“复刻”出真实的湿地场景,引入“扬子鳄”活体,安徽重要湿地名录与图片,“江豚”、“鸟类”和“植物”等200余件标本进行展示,让人身临其境,通过局部展示力求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貌,全面展示安徽“最美湿地”的风采。
文明进程,全面展现
“阜颍之昌——阜阳历史文化陈列”作为阜阳市博物馆新馆原创基本陈列,立足本土历史文化,以时为序,展示从新石器时期到民国时期阜阳近八千年的沧桑变迁,全方位、多角度钩沉阜阳地区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阜阳本土文化的价值内涵与独特魅力。
安徽楚文化博物馆的“安徽楚文化”陈列,共展出青铜器、漆器、玉杂等珍贵藏品740件套。展览全景式展示楚在江淮经营长达四百多年的历史。呈现楚国不仅疆域东扩,也与本土淮夷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以寿春为中心的江淮楚文化的进程。
天长地处皖东,临江濒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先后科学地发掘了北岗、耿家尖、三角圩、纪庄等墓葬群,出土了一大批珍贵文物,其中以三角圩西汉墓葬群最为突出,曾被评为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福地长歌——天长历史基本陈列”通过考古发掘成果与馆藏文物,集中展示了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
蚌埠市博物馆“九里十八岗——蚌埠早期文明考古成果展”,是一项考古成果展。20世纪70年代至今,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此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古发掘工作,勾勒出一条相对完整的地区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展览选取“九里十八岗”具有代表性的遗址,串起蚌埠自新石器时代早中期至汉末的历史轨迹,将淮河流域早期文明以更直观、更易理解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地域文化,最美乡愁
何为“江南”?马鞍山市博物馆“六朝风度江南岸——马鞍山六朝文物精品展”展览,通过气象万千的典型生活器具展现了六朝时期江南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生动景象;通过文房重现、贵族漆器、诗词歌赋展示了六朝在中国历史进程中自由奔放的华彩篇章和精神面貌。
“铜都”看铜。铜陵市博物馆“数字铜文化展”,旨在构建铜文化与科技历史的海量知识资源库。展览以时间为竖线,以铜特有的文化属性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演变形式为横线,构造了一个视野独特的展示空间。展览以青铜时代、铜文化、青铜器铸造技术、铜工业、古铜都等为主题,综合展示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铜资源、铜文化及铜产业。
茶的故乡。2022年7月,在国家文物局指导下,由安徽、湖北、山西等九省(区)文物局主办,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与省内外等13家博物馆原创设计了“世纪动脉——万里茶道九省(区)文物联展”。展览分为茶的故乡、香播万里、文化之路、联合申遗4个单元,展出茶商号、茶票、茶器等精品文物218件。
安徽博物院“江淮廉风——安徽廉政文化展”,获本次评选“特别展览”。展览深度挖掘安徽地域廉政文化资源,系统梳理安徽廉政文化发展脉络,以安徽博物院院藏文物为依托,设置“清风峻节 思教为先”“清明廉洁 改善吏治”“廉以载道 资鉴春秋”3个单元,分别从廉政思想理论、经典廉政实践和传世廉洁故事三重视角,结合大量复原场景、原创漫画、原创皮影戏视频和互动游戏等展陈手段,综合展示安徽优秀廉政文化,助力新时代安徽廉洁文化建设。(晋文婧 徐旻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