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块小石头到山顶去
来源:原创·安徽日报客户端 2023-05-26 17:09:22 责编:吕中石

“五一”那天,我去爬了浙岭古道。

这条古道,是当年徽商走出大山重围的一条主要孔道。

我们一早从山脚下的樟前村动身。由于是爬山前的最后一个村子,当年的往来客商基本都要在此歇一歇,由此也带动了这个古老村落的繁荣。村子里,蜿蜒几里路长的街道,全是宽大的青石板铺筑,街两边至今还保存有许多以木板做壁的店铺。村子也走出过很多人。

开车沿着松珍公路,先到了履安桥,这是徒步攀爬的起点。履安桥是一座老桥,虽是单拱,但桥面宽大,足有四五米,有浩阔的气象。桥东侧望溪水流去,拱顶刻有“浙水灵源”字样。这里的山叫浙岭,水叫浙溪,溪水东去,汇入新安江,再汇入钱塘江,最后汇入大海。桥西侧迎着溪水,拱顶刻着桥名,边款写着重建时间“道光七年”。桥命名“履安”,有平安起步之意,也预祝从今往后一切平安。

履安桥 李传玺 摄

下到水边,见一缕朝阳正投射到“浙水灵源”字上。朋友在岸边喊话提醒:捡一块小石头带到山顶。

“为什么?”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既然如此,那就认真找一块吧。

开始爬山了。到处人满为患的小长假期,古道上竟然只有我们一行几个人。难得的清静,让我得以细细打量这古道。

总体上看,古道修的就是要让人好走,且走得轻松踏实。

过了桥,有两三里路是沿着浙溪走。没有大的起伏,尽可能修得宽大,全用宽平的青石铺墁,即使对面来人也不觉得逼仄。临溪的一边,为了防止塌陷,很多路段都填砌有石块;临崖的一边,则都整齐地砌了石壁。石块间,有的地方长出了茶树,有的地方长出了映山红等。都说“人间四月芳菲尽”,这里的映山红却开得正盛。

过了登云桥,即开始爬山。人们将这段一直到山顶的路命名为“十八折”,也就是说有十八道近300度的大拐弯。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样是为了让路人好走。浙岭是大山,山体有六七十度的坡度,负担前行的人,爬起来该是何等吃力。于是便依坡就势,增加“之”字形拐弯,让路尽可能放缓,虽然多走了些路,但走起来却要轻快许多。路同样尽可能增宽,不仅使相向的人错身容易,也让人免去了迫临悬崖的恐慌感。

同样用宽大的青石铺墁,但同溪边的路又有所不同。上层的石稍压一点下层的石,每一阶最多只用两块断石拼接,靠崖的一边一定要宽些,每两三个这样的台阶后再压一块整石阶,这样整个古道的石块不容易松动。大拐弯处,总是按照角度的大小,打磨出一头稍小一头稍大且带弧度的大石块进行拼砌。

整个古道铺砌得如此用心精细,因此,这段路到现在都保存完好,几乎没有什么损毁处。我们一路走得心情舒畅,可以听听溪声,刚刚冲下山的溪水,到此段山谷,变得舒缓起来,只在石缝间淙淙流淌;可以嗅嗅花香,除了映山红很招摇,还有一些其他花儿开得张扬,不失时机伸到路面来,吸引你的眼睛,逗诱你蹲下身来深吸一口它们的芬芳。山下满是茶园,还可以同茶农们聊上几句。一代代人的精心养护下,茶棵都很大,天气一转暖,茶草开始疯长。茶农们一大早就上山来了,这会儿摘了快一大篓了。看他们那样努力劳作,我们的疲累感也减轻很多,心里涌上继续往上爬的劲头。

山道每隔五里左右,就有一座凉亭供人休息。在你的想象中,亭子应该是什么模样,圆的,攒尖顶,几根柱子撑着,蹈虚凌空,一派超凡脱俗?这里的亭子可不是这样。据记载,起初人们建亭子时也是遵照标准样式,但在这高山上,长年遭受大风的吹摇,不多时亭子就损毁倒塌了。于是,人们再盖时便把它盖成骑路亭。比如半山腰的“继志亭”,纵向跨路而建,三开间,两边山墙开门,为防止大风吹袭,墙体下大上小,全用大小不一方块整石榫接砌筑,从此风吹不倒,雨淋不坏,雪压不垮,水冲不走。这个亭子是嘉庆年间重造的,墙体至今都基本完好如初。

继志亭 李传玺 摄

山半腰之上全是树,山风习习,吹来松香、鸟鸣,也吹来动物的叫声。朋友让我认真听,问有没有听到那节奏欢快的吼声。果然。朋友问,你猜,它是什么。我自然不知道。他说,那是鹿麂,它们吃饱喝足了,正在林间散步呢。如今生态好了,山里的动物们也更快乐了。

浙岭海拔811米,顶端是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的分界之地,如今仍立有康熙年间著名书法家、本地人詹奎所书的“吴楚分源”碑。这里还是地理上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许多人对此都会混淆。根据常识,一般认为岭南水都往南流,岭北水都往北流,如此,则此岭南的水岂不是流入浙江的钱塘江?其实,此岭南的水流入鄱阳湖,再汇入长江,此岭北的水流入新安江,再归入钱塘,岭北的水可是叫浙源啊。

在顶峰,古道从两个土堆中间穿过,西边稍高,东边稍矮,似乎是道崖壁,让人以为这里是道关隘。及至走过才看到,它不是关隘,稍高的是一座古人的墓冢“堆婆冢”——一位方姓老婆婆的墓冢。她的墓起初也并不高,而是后人逐渐堆高的,以至于成了现在此岭的最高点。后人为什么要为她堆高墓纪念她?原来此路开通后,老人家搬上山,开荒种地,独自生活,艰难之余,还关心来往之人,在草棚外摆一小摊,免费为大家提供茶水。后来她去世了,就葬在草棚后面的山坡上。为感谢她的爱心,每位路过之人都会从山下带上一块石头或一把土,恭敬地放在她的坟头。这做法逐渐成了传统,一代代传承下来。方婆婆的墓逐渐成为了岭的最高峰。

堆婆冢 李传玺 摄

至此,我恍然大悟朋友为什么让我从山下捡小石头带上来。我虔诚地掏出,双手捧着,将之奉摆在坟头。

下山的路上,我忽然顿悟,这传统可能还包含一种告诫:爬此山,你之所以履安,就在于建造路桥家乡人为你的周到考虑和艰辛付出,还有方婆婆这样的关怀与仁心。捡块小石头带上来放到坟头,就是让人“继志”:履安是以关怀为前提的,此山是以仁心为峰的,要想走好每一步路,必须记住这些艰辛付出、仁心爱意。只有记住这些,融入以后的人生旅程中,人才能走得更加稳健长远。

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来走一走这条古道吧。(李传玺)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