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这件尊“火”了,我们有同款
来源:安徽博物院 2023-06-09 17:46:53 责编:吕中石

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了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听取了讲解员对安徽蒙城尉迟寺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大口陶尊的介绍。那你知道,在安徽博物院“安徽文明史陈列”中也展出了同一地点的同款陶尊吗?

这种大口尊的形状像一枚大炮弹,重达几十斤,呈尖底或圜底状,所以无法直立摆放,显然不是日常生活用具。在大口尊的口沿之下(极个别在陶尊腹下近底处),往往刻有类似“日”“月”“山”形状的符号(如下图)。这种陶尊刻划符号,在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大朱家村遗址、山东诸城前寨遗址都有发现,是属于大汶口文化的独特标志。在相隔遥远的两地出现相同的器物和陶刻符号,绝非偶然,是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结果。

蒙城尉迟寺遗址大口陶尊刻画符号

刻纹大口尊

正在安徽博物院展出的这件安徽蒙城尉迟寺遗址出土的刻纹大口尊,高70厘米,口径30厘米,器物上就有“日”“月”“山”形刻画符号,使我们看到了汉字的雏形。

刻画符号有何特殊寓意

这种刻有特殊符号的大口尊在尉迟寺遗址中多处发现,或出现在墓葬中,作为儿童瓮棺葬的葬具;或出土于祭祀坑中,作为祭祀用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尉迟寺遗址中心的10号祭祀坑(JS10)就出土了12件大口尊,首尾相接,排列有序,其中有两件肩部刻有大汶口文化独有的特殊符号。

尉迟寺遗址10号祭祀坑发掘现场

尉迟寺遗址儿童瓮棺葬平、剖面图

在原始社会,尤其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各种原始宗教行为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领域,其中自然崇拜是原始社会最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符号可能是史前先民对所崇拜的自然现象的抽象摹画,并把它固定地刻到大口尊上,于是这种刻纹大口尊便成了神圣的器物,作为重要的陪葬品或祭祀用品,还有学者认为这种符号已具有大汶口文化族徽的性质。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安徽文明史陈列

展出地点:安徽博物院新馆二楼、三楼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