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赏花悦木 游山玩水”之旅 线路简介:线路以花亭湖为依托,以环湖路和S362省道为主线,串联起花亭湖、西风洞、梅河村、蔡畈古村落等旅游打卡点,是自驾、旅居、摄影的理想选择。 行程路线:花亭湖村(湖外湖)→花亭湖→西风洞→梅河村→猪痴民宿→赵朴初文化公园及状元府→龙潭古寨→蔡畈古村落→狮子山→金寨红军广场→金寨中国红岭公路→西茶谷→大湾村→马鬃岭→天堂寨→八湾堂民宿→大别山国家风景道(霍山段)→陡沙河→金竹坪村→大别山主峰→佛子岭水库→屋脊山→东石笋→万佛湖→祥源花世界→三岗村→紫蓬山→风之谷自然农场→官亭林海 特色美食:花亭湖鱼头、清水涮程岭黑猪肉、茶油豆卷麻鸭、梅河打糍粑 创意产品:牛角梳、羽毛扇、大红袍油纸伞、葫芦烙画、玉雕、根书 这是一座深藏于皖西南大别山区太湖县汤泉乡的古村落,数百间明清古建筑保留至今,俨然成了一种神秘的图腾。我们沿着盘山路,驾车探访古村。 入乡,就看到高高的竹木牌楼,上面写着“蔡畈古村”。楼门框起一幅画:青山环绕,几垄农田梯级而下;古宅错落在山冲间,黄墙黛瓦;一条溪流穿村而过,将古宅分为河东河西;几座石板桥卧在河上,为两岸往来通道……一眼龙泉古池蹲在村口,一块青石半覆其上,泉水清澈甘甜。村里老辈人说,虽然如今有了自来水,但他们还会来这里提水。龙泉甘甜,酿出的酒沏出的茶都味道醇厚,制出的豆腐也嫩滑爽口,水中的矿物质还对人体有保健作用,尤其从地里归来,心里火烧火燎的,舀一筒龙泉咕噜咕噜喝下,立刻就舒爽啦。故龙泉口的青石上,永远放着几把竹筒,方便来往行人取水解渴。 老人还说,龙泉对着山上一棵千年槠树。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片茂密的枝叶。他还说,古宅的立柱、大梁、门窗,500多年风吹日晒还好着,就是用的山上这种材质坚硬的槠树,防虫又防腐。 问老人此地为何叫蔡畈,答曰,早先曾是蔡姓居地,后蔡姓迁走了。之后清代战乱时,殷氏祖辈拖家带口往山里逃,行囊越来越轻,人口越来越少,困顿中发现了这块山冲,于是定居下来,扩村立户,建成大小房屋数百间。 这些老屋分为堂轩、民居、祠堂三类。堂轩分三重,设下、中、上三个堂厅。房屋设计很讲究,阳光从天井照下来,满屋亮堂,又为雨水留下位置。石板铺设天井,将水排至室外檐下水沟,再排入穿村溪流。两边砖木结构,巷道厢房相连,圆木立柱雕花,木格门窗。这样的老宅气韵祥和,舒适透爽。穿越在厅堂、廊檐、天井与弄堂,看那些有些模糊的石刻、墙画,依然能感受到一种精致与温润。几个老人在老房子转悠,安静而缓慢。人往阁楼上走,想着与世无争真是好。 民居分两种,一为殷氏族中名流住宅,一为普通民居。维甲公屋,建于清雍正年间,结构为古朴的方圆形,古村落所有民居众星捧月般以此为中心建造。古宅内外雕梁画栋,墙上残存着“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的水墨诗画。村中老者介绍,整个村屋似八卦布图,此屋是八卦的中心。私塾也设在屋侧,是古村落的文化教育中心。屋后有古井,井水深不可测。呈禧公屋、浴春公屋,分别建于康熙、道光年间,均融合徽派与山区风格。唯殷赍臣故居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八字青砖、石木大门,很是威严气派。老人说,殷赍臣是光绪年间的举人,曾任大清内阁军机,又任过民国时期的县长。 普通民居,一色的石头宅基,灰薄的瓦,干打垒的墙掉了一半的皮。宅内立柱穿枋,简朴大气。户户巷道相连,便于沟通,更便于串联共防土匪。家家门外屋内都干净整洁,有的在院子里晒着辣椒、萝卜干、咸鱼,有的门通着后面,房里有人,见了,热情地招呼,问从哪里来,吃了吗? 殷氏祠堂背靠青山面朝碧水,在古宅群中最为庄严。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深而广,共三进,上堂供列祖,中堂议族事,下堂集族人。阳光射进来,里面显出明明暗暗的层次,案子、条凳、廊柱、匾额,使得整个祠堂器宇轩昂。祠堂两边,堆放着稻仓、木犁、风车。汗水与谷物的打磨,使它们上了暗色包浆, 呈现出一种坚毅的力量。梁柱上的对联、墙壁碑记、大门顶上的匾额字迹,历经200余年风吹雨打,依然清晰完好。 那一个个挂在中堂、雕在立木上的氏族家训,或长或短,无不传达着友善、和睦、礼貌、孝悌、勤俭。由此构成古村的气韵,无论大户小宅,在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成员。 这里没有豪宅大院,也没有花园丽景,想来,能够跋山涉水深入大别山深处的,必是有经历、有主意的人。来这里的人,再狂放不羁,也会约心束性;再柔弱卑贱,也会气定神闲。整个村落无饭店、商店,甚至连摊点都没有。它展现出的淳朴与静谧,是陌生的熟识、遥远的近乎。 登后山,俯瞰蔡畈村全貌,瓦脊鳞次栉比,植被葱葱郁郁,身后茂林修竹。静看夕阳落山,百鸟归林。檐下的小鸡迈着碎步,归家的鸭子摇摆身姿,黄狗悠闲地晃悠,犁地归来的黄牛脚步缓慢,袅袅炊烟在屋顶升起,叮叮铃铛摇响农耕的归程…… 有人在大树下坐着聊天,树大根深,人走了,树还在原地等着。正如一些人走了,心还留在蔡畈,老了,又走回来,在这树下水边聚聚,拉拉家常,到祖祠里上上香、流流泪。留下的人,仍坚守着那份质朴那份情怀,让你觉出亲切和欣慰。自此看来,坚守的人责任更大,他们每个人都构成一个要素、一个意义。 两位村里的老人正在摘枇杷。一位88岁了,穿着鲜艳的大花衣,耳不聋眼不花,说话中气十足。她说她年轻时在安庆市铁具厂工作过,1957年上山下乡时回乡。另一位老人没说话,扔下一大串枇杷给我们吃。她们邀我们春节再来,说这里每年都舞龙灯、办赛诗会,出去的都回乡了,热闹着呢! 我相信,那会是蔡畈的又一个春天,而且是愈加盎然的春天。(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