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隋朝时期,宣城水东地区是人类活动频繁之地,在距今中心镇5公里的茶花岭形成村落。
唐朝初期,茶花岭村落形成繁华街市,后因战争频繁,百家争夺,渐成废墟。唐朝末年,商贸活动从茶花岭移至水东古街,水东镇的始建便从此开始。
水阳江从镇西流过,因地处东岸,且与水西村隔河相望,故名“水东”。明、清时期,水东成为皖东南重要的水运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以水路运往南京、上海等地,商品云集,水东老街形成,水东老街区里的上街头、下街头、正街、横街、当铺街、网子街、东平街、沈家巷等街巷纵横交错,形成连环街市。
和徽派建筑一脉相承的水东老街,青石板铺成的街道两侧,是清一色的青砖、黛瓦、木檐、马头墙,与光溜溜的青石板街道路面相映成趣,更显盎然古意的徽风皖韵。
水东老街的两侧建筑以一至二层带阁楼的坡顶建筑为主,是安徽明清时期沿街商铺的典型,大多是下店上宅类型。水东镇东胜行政村里的水东花戏楼,就是一座典型的皖南古民居建筑,宣城水东镇文化站站长胡健介绍说:
水东花戏楼始建于南宋。清光绪末年,因为戏楼毁坏严重,村里人就合力重修,民国五年又修了一次。2007年,宣城市宣州区文广局组织对它进行了抢救性维修。花戏楼又叫万年台,可以三面观看表演,楼上重檐翘角,顶部覆盖小瓦,和传统的戏楼建筑特点相同。戏台自清同治四年就有目连、散腔等戏剧演出,十年一大唱,五年一小唱。水东花戏楼是研究皖南地方戏曲活动及戏曲传播、发展的一个活资料,对研究皖南地区的建筑及戏曲发展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2004年10月,花戏楼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水东老街古航道——沿井河的源头,有着用青石砌筑的石阶,因为有十八级,所以得名“十八踏”。石阶旁有一口井,相传乾隆皇帝当年微服私访,临驾水东,来到此处,品尝了清冽甘甜的井水后龙心大悦,当即脱口而出:“此水真比得上杭州西湖里的玉泉水”,然后就赐名“十八踏御井”。
从“十八踏御井”继续往下走还有四口相同的泉井,统称“五道井”。每道井旁都有几个用格子隔开的水池,像“九宫格”火锅那样将井水分成几段,现在镇上的人还会将离井水源头最近的一段用来饮用,下一段洗米洗菜,再下一段浣衣刷鞋,像几百年前生活在这里的古人一样,沿袭着节约用水的传统和智慧。由于老街上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五道井还兼具消防功能。2019年五道井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水东老街古朴包容,也是个神奇的地方,佛教、道教、儒家、天主教在这里共生共荣,实属少见。胡健介绍说:
老街入口有一座禅寺——宁东禅寺,始建于唐朝,是宣州现存最古老的寺庙,又叫三官殿,是道佛合一的宗教场所。大雄宝殿前的天井里还有120岁老桂花树和50岁的香樟树。
老街南面有一座天主教堂——圣母教堂,始建于1870年,是华东第二大圣母教堂,和上海佘山圣母堂齐名。站在很远的街角,都能看见哥特式的房顶,明末清初的时候,由于战争和瘟疫,宣城许多村庄成为无人村,湖北、河南等地移民大量迁入,他们中有许多人是天主教徒,法国传教士金式玉受命来水东传教并建立了教堂。
大夫第则是位于水东镇老街中心位置,始建于明代,青砖灰瓦是典型的皖南古民居建筑风格,201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宣州区文旅委对大夫第进行了全面维修。
在水东古镇,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也能品尝到如今甜蜜的生活。
水东镇是有名的“枣乡”,年产青枣800多万公斤。相传早在明末清初,水东镇便开始加工蜜枣,至今已有400年历史。
而关于蜜枣制作的传说有很多,其中一说:相传明朝年间,水东龙池山法云禅寺有一个僧人,寺庙前后有大片的枣树林,每年枣子成熟季节,僧人都可以品尝到新鲜可口的鲜枣。部分枣被晒干成红枣入药。然而由于产量太大,大多数枣还是没法储存而腐烂掉,僧人觉得很可惜。他突发奇想尝试着将枣子煮熟,发现口感很好,最初被人们称为“玉枣”,但是这依然改变不了不易存储的问题。僧人又让铁匠打制了一把半圆刀,将青枣割出丝状纹路,并利用春夏时节收集来的枣花蜂蜜,将蜜枣进行熬煮,制成了“浆枣”,色泽亮丽,口味极佳,保存时间大大增加,却还是没有达到僧人的期望,最后僧人将浆枣放在竹篓里,下面用竹炭火进行烘干,烘干的枣不仅口感依旧很好,且存放时间更久了,这就诞生了最初的水东蜜枣。
水东蜜枣
僧人发明水东蜜枣后,水东农民争相效仿,僧人也很慷慨地教授,慢慢传播开来,借助于水东便利的水路交通优势,蜜枣销售到南京等地,一时供不应求。水东和水东蜜枣的名声也慢慢传播开来。
水东青枣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脆甜”闻名于世,在清代被列为“贡品”,曾是安徽省四大名优特产之一。清初著名诗人施润章在《割枣》一诗中吟颂道:“井梧未落枣欲黄,秋风来早吹妾裳。含情割枣寄远方,绵绵重叠千回肠。”水东蜜枣历史上曾为贡品,早在上世纪就远销东南亚、欧美20多个国家,久负盛名,驰名中外。
水东镇以“枣”产业为支撑,全力打造蜜枣种植、蜜枣加工、枣木加工、枣木工艺、创意产业等蜜枣产业,并且以蜜枣节、枣花节、河灯节等传统节日为支撑,带动“甜蜜”的文化旅游产业。
每天,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下时,这座千年古镇就会在游人的喧嚣声中苏醒过来。人们沿着青石板,在大夫第、十八踏驻足倾听曾经的故事;在皖南民俗馆观赏皮影戏;在水东教堂前感受中西文化融合的魅力……如今的水东老街正散发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融的独特韵味。
2008年,宣城水东镇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讲好徽风皖韵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您刚才收听的是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与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联合主办的“听故事、游安徽”系列之八“古村镇带你游安徽”,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采 写:宣 晓
制 作:侯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