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第一山——天柱山
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3-06-29 17:15:38 责编:吕中石

大江东去,浩浩汤汤。长江出峡之后继续往东奔流,过江汉平原,江面渐开阔平稳,水波不惊,两岸风光秀丽,气象万千。天柱山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安徽潜山境内,集北国山川之雄伟与南国山川之秀气于一体,有“江淮第一山”的美誉。

千年以前,年轻的李白从蜀地走出,乘船顺江而下,倚立船头,凭栏远眺,只见天柱峰高耸入云,如巨柱擎天,又见群峰云烟袅袅,围绕拱拜,于是提笔挥毫:“奇峰出奇云,秀木含秀气。清晏皖公山,巉绝称人意。”寥寥几句,道尽天柱山的秀丽景象。而白居易的“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又写绝了天柱山的伟岸身姿。

走下大龙窝索道,眼前突然一亮,巍峨的天柱山主峰耸立前方,非青非黛,呈一种乳灰色。峰体上褶皱清晰可见,有如风刀割过的深迹,姿态矫健挺拔,冲出云霄。远近大小各不同的群峰掩映在雾岚中,半明半昧,空气清新湿润。我在半山腰上被山风包裹,呼吸间皆是享受。

沿着石阶往上走,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笔直,蜿蜒曲折的甬道一段连接一段,有时,向上的石阶被截断在一个小小的狭缝里,仿佛到了路的尽头。我停下脚步,远远望去,缝隙中隐隐有微光,越走近,光线越明亮,直到看见陡峭的石阶通向天际,明明只有一线的天空,却分外耀眼。入口极小,有仅容一人过的,有两人侧身能挤过去的,有的地方甚至需要猫着身子,手脚并用才能爬过去。而穿过狭缝,路便豁然开朗,有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天柱山的奇与趣便在此了。

登上顶峰,越过人群,我又看到了久违的云海。这是我第三次看到云海,依然被那飘浮在山中的浩瀚惊艳,它有一种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美。而这种美,深深触及心底,令人酣畅、痛快,令人宁静、向往,令人感受到天地间的极致,能治愈所有的精神内耗。

我在山顶待了许久。阳光四溢,苍茫的云海被风吹散,变成如丝如缕,而后消失不见。俯瞰山下,满眼绿色。郁郁葱葱的树木植根于岩石峭壁之中,泛起绿波流淌,又如同碧玉辉光。下山的路依旧有很多长长的甬道,石阶并不是一直向下,而是有向上,有朝下,有曲径通幽。我走得很慢,慢慢欣赏山间美景,感受人与自然、身与心的融合。

天柱山又称古南岳,汉武帝曾行南巡狩,在浔阳乘船,经长江入皖,登天柱山,并封其为南岳。直到700多年后,隋文帝诏改衡山为南岳。虽然尊号南移,但天柱山依然以风景优美的自然景观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迁客骚人、行旅游客。此时,我站在拜岳台上再见天柱山,它沉淀了历史的厚重,又是端庄的、肃穆的,坦然接受着人间帝王的拜礼,让人惊叹于它的风采与神韵之余,又忍不住肃然起敬。

晚间,躺下闭上双眼,脑海里仍残留着沿途的痕迹,那石阶,那云海,那绿意盎然……它们慢慢扩大,又慢慢清晰,一点一滴在我的心底铺满。人虽然回来了,心却仿佛留在了山间。爬山是一剂良药,不仅能感悟自然、开阔视野,更能在自然里感受人生,找寻心灵的慰藉,感受生活的美好。(张月悦)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