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梁古镇 徽商之源
来源:中国旅游报 2023-06-29 17:16:54 责编:吕中石

到安徽歙县渔梁镇的时候,已近黄昏。阳光于老街交织,浮华不扰,得闲慢行。

狭而长的巷道铺着卵石,凹凸的感觉透进脚心。雨和沙,会顺着凹痕滑走。滑走的,还有轰轰烈烈或平平淡淡的时光。

谁能想到呢,这里就是徽州兴起的源头、徽商的发祥地。如果你从空中俯视,会发现古镇像一条大鱼贴着江边。老街贯穿全镇,恰似大鱼的脊椎骨,南北垂直衍生出的十数条巷子则是鱼骨刺,地面光滑锃亮的卵石就是鱼鳞了。于是它有了个俗称——鱼鳞街,而官名则称“渔梁街”。冠以“渔梁”之称,或许是希望这个小渔村挑起古徽州兴起的大梁?而这样的希望源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傍依新安江上游最主要的支流练江,是连接长江、新安江水系最短的通道,也是通往京杭大运河的通道。商贾外出、官员往返,都必经此道。

老街上多为明清时期的房子,巴慰祖故居是其中规模最大的古宅。门头古朴精致的砖雕,显示出主人身份的尊贵。门虚掩着,轻扣生锈的狻猊铜环,吱呀一声,推门而入,一面古铜色木板照壁,使得光线很暗,那份古旧的气息尤为浓郁。旧时有货船经过渔梁,便在此处暂时存放货包,然后再转散到周围地区,它也是整个渔梁街上最大的商行。

而这些货物均从渔梁街北侧的十数条巷子运来。对面便是姚家巷,圆拱形门洞,瓦当门头,斑驳的白墙,弯弯深深的巷子,马头墙错落有致。青石板路一直通往江岸,千年来上上下下,青石板已被脚底磨得光滑透亮。

逐级而下,就到了渔梁坝。这座被称为“江南第一都江堰”的拦河大坝始建于唐代,明代重建。坝由大青石砌成,每块青石重吨余,每垒十块青石立一根石柱,每块上下层之间用石錾嵌入固定,每层各条石之间用石锁相扣,上下左右紧连一体,构筑成跨江而卧的大坝。坝中间开大小不同三道水门,用于排水。如此巧妙的设计,实在令人惊叹。

站在坝上,仿佛能听见打夯的号子声、叮叮当当的砸击石头声,看到一群光着古铜色膀子的工匠奋力举凿敲打、弓身搬运。暮雨晨风,徽商从这里起航,几十万个晨昏在江畔踏马走过。长长一段丝茶桐油输出的好景,把新安江乃至长江流域的乡村与城市都照亮了。

渔梁坝的诞生,是新安江的选择,是徽州这片土地的选择。历朝历代都把坝之兴衰作为徽州兴衰的标志。两岸的土地因它的管理而安稳,徽州与京杭的交通因它而畅通。渔梁街,也因它而热闹起来:歇脚的、留宿的、久居的,酒肆客栈有二三百间,当铺商行里,山珍杂货、粮草药材、布匹烟叶应有尽有,繁华了几百年。它是名副其实的“徽商之源”。

千百年过去,江山风月面目全非。徽州商埠兴衰更替,时代洪流涌动向前。这一方水土来客无数,而今景色已非当年,换了凡间无数。时间比流水无情冰冷。当过往繁华落尽,人们在雕梁画栋间寻找徽商的历史传说,祠堂、牌坊已成为供人凭吊的历史,渔梁坝还在,并依然不改初衷,滋养一方。虽不复舟来楫往的繁华,其辽阔之状还在,风物辽阔,文气辽阔,立于坝上,思绪从初唐至今日,怀古之心也辽阔。

举首四望,万千气象尽收眼底。坝上碧波如镜,鱼翔深潭,偶有小舟拨浪,激起涟漪,恬静安闲。坝下乱石嶙峋,浪峰咬石。西岸巍然屹立的紫阳山,林木葱郁。建于明代的紫阳桥宛若彩虹横卧清波,夏草萋萋,晴川历历,落霞依旧,孤鹜高飞,江水远逝,长天仍在。有人在江边浆洗衣物,棒槌啪啪有声。江风吹乱水草,几只鸟结伴缘水而行,渐飞渐远,凝成一线,消散在江的上空。

岸边的观澜山房挤挤挨挨临水而立。白的墙、青的瓦、褐色的木房子,形成许多或明或暗、明暗交织的饱满色块,像画家塞尚的作品。几株垂柳随意散漫地站立,婀娜,缥缈,让人心情舒畅。有风拂动柳丝,便感觉有嫩绿的音符跌落,溅在清冽的水面上。这些音律,只有生长在练江中的那些水木耳能够倾听,只有幸福歇息在柳荫深处的拉磨虫、黄豆雀能够倾听,只有一根水草细小的脉搏能够倾听。

练江遇见渔梁坝,从此终生相依。渔梁坝忠实地守护着练江,疏导着练江,让它旱时丰盈,涝时清秀,永远美丽,永远善解人意。这样的遇见,造就了它们生命的坚忍绵长,延续了数百年。

过去,渔梁坝承载过太多历史和人文的负荷,现在,坝依然存在,练江依然流淌,坝的宁静与沉着,练江的丰腴与明快,都是一种美,一种纯粹的、朴素而厚实的美。大美无形亦有形,水之美、山之美、诗意之美,一如渔梁之美,若隐若现。

折身回渔梁街,一些老宅已点了灯,灯光暗黄,从木窗里溢出来,很温暖。(文  胡静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