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玉成器”,转化安徽人文优势
来源:原创·安徽日报客户端 2023-06-30 16:06:42 责编:吕中石

如何加快建设彰显徽风皖韵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强省,做好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服务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念孙认为,安徽“代有高峰”演绎中华文明,要“琢玉成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叶润清表示,要明确安徽考古的资源优势、目标定位和科学路径,展现安徽悠久灿烂的文明史,推动文化遗产活起来,让丰富的考古文化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大众。


安徽“代有高峰”演绎中华文明

记者:安徽处于南北交汇的中心地带,也是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过渡的桥梁纽带,呈现出鲜亮独特的历史人文风景。如何评价安徽历史文化资源土壤的“厚度”和“营养度”?

钱念孙:独特地理环境和文明积淀,使安徽这方热土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安徽在久远的先秦就涌现管子、老子、庄子等震古烁今的文化开派大师,魏晋及唐宋也名人辈出。文脉绵延,及至现代,陈独秀、胡适等发起的新文化运动,直接促动旧中国向新中国迈进的步伐。

因此可以说,安徽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漫长演进历程中,常常立时代潮头,领风气之先,可谓峰峦迭出,代有高峰。它不仅在遥远的先秦霞光缕缕,而且在整个明清及近现代更璀璨夺目,堪称不同时期轮番演绎中华文明精彩华章的重要舞台。

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记者:考古要为华夏寻根探源,更好地走向未来。如何从考古学梳理安徽悠长厚重的历史文脉?

叶润清:安徽是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区域之一,历史文化灿烂辉煌。我们是文物资源大省,现有不可移动文物25000多处,其中国保单位17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6处,数量位于全国前列。

繁昌人字洞亚欧地区迄今最早的人类遗址等旧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安徽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含山凌家滩等新石器时代的重要考古发现,实证了安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濉溪柳孜运河遗址、寿州窑、繁昌窑、明中都等考古发现,展现了古代安徽在科学、艺术、文化、社会、思想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安徽也因此成为承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长江中游文明进程、夏文化、海岱地区文明化进程和海岱地区夏商西周考古研究等重大课题的重要省份。

中华文明需要深入发掘和现代阐释

记者: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需要做好哪些基础性工作?

钱念孙:首先要进行系统梳理。一方面对久远历史的缺失处和模糊处认真考索,拾遗补缺,使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加完整清晰,另一方面对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寻访搜求,网罗打捞,妥善保管和传承。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不仅需要对历史家底进行摸排清点和保护展示,还要对浩瀚历史的意义与价值进行深入发掘和现代阐释。这是为了在摸清和了解过往历史进程的同时,着重探索和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做到以史为镜和知往鉴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这是对我们民族文化内在性格特征的深刻揭示。

解读好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记者:安徽的考古新发现层出不穷,如何利用这些考古成果,将历史文化研究引向深入,解读好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

叶润清:安徽的考古工作者将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和 “考古中国”重大课题安徽重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揭示安徽在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发展进程和考古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我们将围绕人字洞、华龙洞、皖南古铜矿等,开展长江文化研究;围绕蚌埠双墩、垓下、尉迟寺等,开展淮河文化研究;围绕寿春城、武王墩等,开展楚文化研究;围绕禹会村、三官庙、斗鸡台遗址等,开展夏文化研究;围绕柳孜运河、通济渠泗县段遗址,开展大运河研究;围绕凌家滩,着力深化文化探源研究,并积极推动凌家滩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记者:如何立足当代,着眼未来,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延续精神血脉,推动文化繁荣?

钱念孙: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走好这条必由之路,关键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双创”观点,在解答近代以来的时代之问,即“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既超越了简单反传统的文化激进主义,又超越了盲目抵制外来思想的文化保守主义,在古与今、中与西的对峙、碰撞和交流中,为如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指明了具体可行的路径。这一论断,既内蕴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站位和信念,又包涵与时俱进吸收消化人类文明积极成果,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执着追求。

写好“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篇大文章

记者: 安徽这个文化资源大省,如何更好地释放文化能量,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赋能添彩?

钱念孙:《礼记·学记》云:“玉不琢,不成器。”只有经过细心雕琢,浑朴的玉石才能成为精美的宝器。

琢玉,首先要选料。安徽文化遗产琳琅满目,有的因岁月淘汰而成为本应消逝的过往,有的因文明记忆需要而成为博物馆的陈列展品,有的经过继承发展和推陈出新则能够绽放新的光彩。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能乱点鸳鸯谱,而要高位谋划,精心选点,精当定位,精准发力。

琢玉,还要悉心设计。选定的项目能不能成功?要点是能不能立足人文资源优势,以现代思想观念及新科技新材料等手段,打造出既有深厚传统底蕴,又洋溢时代审美精神的创意产品。

琢玉成器,关键在于对玉材进行创造性的审美升华。把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害也在于对传统资源刮垢磨光的创新性开发和运用。

推动考古成果大众化普及

记者:怎样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更多惠及人民群众,在新时代焕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光彩?

叶润清:我们要以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抓手,推进文化遗产活起来。目前我省有凌家滩、明中都、蚌埠双墩和禹会村、繁昌窑、寿春城6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潜山薛家岗、固镇垓下等一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我们将继续开展考古发掘研究,将考古工作贯穿遗址公园建设全过程;依托遗址博物馆,创新展陈方式,推进考古遗址对外开放;利用出土文物,推进文创产品开发。考古界应当和各部门通力协作,深化文旅融合,推进考古研学旅游基地建设,促进遗址公园与城乡建设、文旅业态、生态保护相结合,使遗址公园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