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歙县为何主打一条“鱼”?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3-07-04 16:38:44 责编:吕中石


  走进安徽歙县,街上、古城楼上,都悬挂着鱼灯,许多酒店、民宿大厅也挂着鱼灯。

  6月8日晚间,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黄山市十大文物主题游径发布仪式在歙县举行,活动现场还有许多小朋友表演鱼灯舞蹈。

  夜幕降临,身着古装的演员巡街表演“徽州科举——初登第”,演员们也是举着鱼灯。

  来歙县的很多游客,买了迷你版的鱼灯,有举着的,有提着的,加入巡街队伍中,从城楼俯瞰,街巷中鱼飞龙跃,热闹欢腾。

  鱼灯,似乎成了歙县文旅发展的一个符号,成为歙县文旅对外主打的“招牌”。

歙县鱼灯舞。潘祯祥 摄

  歙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历史悠久,自宋代设徽州府,府县同城一千多年,是古徽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该县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和非遗项目,鱼灯制作和表演是其中的一项。

  实际上,歙县有“两盏鱼灯”,一是汪满田鱼灯,二是瞻淇鱼灯。这两盏鱼灯,都是依托当地民俗发展而来。

  汪满田位于歙县溪头镇,其鱼灯已有600多年历史。当时村中木架屋多,时有火灾发生,村民自发掀起鱼灯会,每年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以鱼灯游村,滩花戏水,以水克火,称为“嬉鱼灯”,同时祈愿年年有余(鱼),鱼又多子,亦祈子孙兴旺。

  瞻淇村位于歙县北岸镇,村名“瞻淇”出自诗经《国风·卫风·淇奥》首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宋代,瞻淇人丁兴旺,代代有官,以大姓汪氏为主,汪氏先人认为,瞻淇村水往西流,“汪”字带有三点水,“水”亦在西边,有鱼则水肥,嬉鱼有利于子孙旺而秀美,因此嬉鱼灯至今流传。

  熟悉鱼灯制作和表演的一位歙县手艺人说,前几年,嬉鱼灯仅是在歙县当地表演,表演的时段,也仅限于逢年过节。

  后来,隔壁的黟县宏村、西递世界文化遗产地的村民自发组织前来学习制作鱼灯,鱼灯的灯火就“游”到了包括黟县在内黄山市各地,登上黄山市许多重要节目现场。

  当然,这也仅限于在皖南一带表演嬉鱼灯。

“徽州科举——初登第”巡街,演员手举鱼灯。叶智成 摄

  鱼灯真正走红出圈,得益于今年年初由安徽师范大学80多名青年学生表演的《非遗鱼灯》。

  80多盏闪烁的鱼灯,夜幕中变化无穷,如同鲤鱼群在水中嬉戏,“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借助短视频社交平台的传播,在全国范围内打出了知名度。

  有媒体评论指出,歙县非遗鱼灯在青年群体的热情演绎中,焕发出蓬勃活力,古老的非遗与火热的青春无缝衔接,在动感的航拍运镜中,展现出震撼的视觉效果。

  歙县鱼灯“走红”,除了青春大学生的创新带动,还有歙县当地自媒体的主动传播。

  歙县人潘敏,网络昵称:“歙县小潘潘”,2018年她第一次观看鱼灯表演后,深深爱上了这项民俗,随后在短视频平台开启直播,宣传鱼灯民俗的历史、制作技艺、表演过程。2021年,潘敏在瞻淇村拜师学艺,传承鱼灯技艺,开设了鱼灯民俗课堂,在徽州大地传承传播非遗瞻淇鱼灯。

  现在潘敏是歙县非遗展示馆鱼灯制作的指导老师。

  潘敏不仅自发传播推介鱼灯,还通过直播带动了香港、新疆等地人,不辞万里前来歙县体验鱼灯制作。

潘敏和歙县鱼灯。刘浩 摄

  鱼灯,成了歙县文旅的又一张靓丽名片。

  歙县县委县政府紧抓鱼灯话题机遇,今年四月底举办2023歙县鱼灯文化节暨鱼灯制作技艺创新大赛,涌现出“大鱼徽州”鱼灯舞、“鱼你有约”鱼服秀、“鱼跃徽州”歙采缤纷市集、鱼灯制作体验、鱼剪纸研学体验等以鱼灯为主题特色创意活动。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特色非遗旅游文化品牌为抓手,把鱼灯打造为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徽州名片。”歙县文旅体局局长吴炯说,歙县始终致力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出“徽文化·大地艺术季”农文旅新品牌,打造没有屋顶的徽文化大地艺术馆,围绕鱼灯、徽墨、歙砚、剪纸等优势非遗资源,陆续建成了徽州历史博物馆、非遗展示馆、版画馆等非遗研学基地,全力提升徽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满足游客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和需求。(作者 刘浩)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