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廊桥:梦回徽州解乡愁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23-09-01 15:25:25 责编:吕中石


远观北岸廊桥  歙县文物事务中心供图

白粉墙,小青瓦,石板路,飞来椅,设佛龛,挂楹联……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歙县北岸廊桥和高阳廊桥,徽州建筑艺术精彩呈现,如梦如幻。

北岸廊桥又名风雨廊桥,位于歙县北岸镇棉溪河上,是徽州廊桥中造型最为别致、最为壮观的一座。它始建于清代中叶,廊桥系3孔石桥,长33米,宽4.7米,高6米,桥廊为砖木结构,高约5米。廊桥南北两端廊墙开有对称大门,均有厚木柜可以开关,南端门额书“乡贤里”,侧书“西流毓秀”,北端门额书“谦庵旧址”。长廊内分11间,沿墙均置坐凳,北端第二间的西侧凭窗外置“美人靠”。

高阳廊桥位于歙县许村昉溪上,宋处士许寿始建双孔石垛木桥,元处士许友山重建。明弘治年间,许胜生改建为石拱桥。清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修,并建桥廊。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桥身为双孔石拱桥,长21米,宽5.3米,上建砖木结构桥廊,廊内7间,两侧置坐凳,中间南侧有砖砌石台佛座,面对北侧圆窗,窗下有一“宝库”窟(焚纸炉),炉砌在墙外分水墩上。桥廊外观分为三大间,中部屋面略升高于两边,使屋面脊线参差错落。桥廊中部3间顶上有天花,上画云龙飞凤彩绘图案,其余4间为彻上明造。

8月末的一天,秋风送爽,在高阳廊桥中,老人们坐凳休憩闲谈,孩子们轻跑嬉闹,狗儿窝在桥面石板上发呆……时光变慢,让古徽州变得情深意浓。不远处,歙县文物事务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周虎正和同事们拍摄廊桥,拍摄的影像将会作为申遗使用。周虎和同事们闲暇之余会经常外出拍摄徽州古建,剪辑后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播放点赞量很高,成为外地游子缓解思乡之情的精神寄托。

近期,高阳廊桥和北岸廊桥作为歙县典型廊桥代表,已经上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项目申请,为廊桥保护提供了顶层支持。“歙县廊桥在桥上建屋,以屋护桥,桥屋一体,可以保护桥梁免受风霜雨雪侵蚀,同时可以增加桥身重量,较好地弥补了在山区河流溪涧上建桥难于在桥基岩上凿深、导致埋入深度不够而造成基础安置不当、桥易冲垮倾斜的缺陷,有效抵御了洪水冲击。”对于歙县廊桥的遗产意义,周虎介绍,廊桥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地势而建,生动展示了古徽州村落建筑独特的艺术魅力,是徽州古代社会科举文教、徽商经济、风俗民情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对研究徽州传统文化以及徽州古建筑都具有标志性意义,同时是世界桥梁历史上的一朵奇葩。

歙县廊桥是歙县文物保护的核心内容之一。硬件方面,防汛防火成为关键,近年来,当地政府投入巨资,对廊桥及其附近古村建筑群进行加固工程修护,防止汛期洪水冲刷。目前,北岸廊桥和高阳廊桥已建成更为智能化的消防工程,利用热成像技术,使火情监控更加快速精细。

在软件保护方面,活化利用成为重点,当地定期举办民俗活动,让村民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中,也让游客身临其境、沉浸其中。许村的灯艺名扬徽州,大刀灯、板凳龙舞更是民俗艺术的佼佼者,如今家喻户晓。“两座廊桥还有兼职的文保员,日常巡查成为常态。我们还定期对村“两委”和村民进行文保培训,做好宣传,营造保护廊桥的氛围。”周虎介绍。

如今,通过保护、宣传、展示,歙县廊桥成为历史、艺术、科学知识教育场所,成为村落人民休闲、娱乐、交流和历史文化教育的重要空间,成为彰显和阐释徽文化的重要空间。(记者  孔令晖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