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河初秋。 记者 徐旻昊 摄
包拯是千年以来清官的典型代表,围绕包拯而形成的包公廉政文化,影响深远。
包拯的清正廉明光耀古今,却也无形中遮盖了他身上的其他突出特质。探寻包拯的一生,可以看到他从政经历丰富,担任过知县、知州、监察御史、转运使、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谏议大夫、三司使、枢密副使等,无论在地方府衙还是在中央的监察、交通、工程、财政、国防、外交等部门和岗位都担任过重要职务,且政绩卓著,以现在的标准评判,可以说他是一位出色的复合型人才。
包拯崇尚变革。当时的北宋王朝,表面太平盛世,实际危机四伏,冗官、冗兵和冗费尤为突出。针对这一现状,包拯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对于范仲淹等人发起的“庆历新政”,他大力支持,并及时指出新政中存在的弊端。新政失败后,他又建议朝廷保留其中行之有效的措施,如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重视策论。包拯还对司法进行改革。按旧的制度,百姓进行诉讼不得直接到大堂,要由门口的府吏先收诉状,被称为“牌司”,这为权力寻租提供了便利条件。包拯到任开封府后,废除牌司,敞开正门,让百姓直接到公堂陈述,从制度上遏制了府吏敲诈勒索的乱象。
包拯通晓军事。当时北宋面临着辽国和西夏两大威胁。包拯曾任边境地区地方官,并曾出使辽国,他善观察和思考,对当时的国防形势有着清醒认识,在河北任职时就提出要精选情报人员,加强保密工作,耕战结合。在1049年写给仁宗皇帝的《天章阁对策》中,包拯认为,辽国、西夏野心勃勃,贪婪成性,劝仁宗不可受到蒙蔽而放松戒备。而军队领兵者不是纨绔子弟,就是年老军官,训练流于形式;河北虽驻兵三十余万,但大多老弱病残。他建议,要加强军队战斗力,选拔有真才实学者,罢免平庸懦弱者,筛掉老弱病残,选备精壮士兵。这些主张充分体现了包拯的胸怀韬略、运筹帷幄。
包拯洞察经济。北宋时期商业发达,商贸活动频繁。当时官府对陕西的“解盐”实行专卖,强制派遣士兵和百姓运盐到各地,再由各地官府设场出售,一些官商趁机从中渔利,士兵和百姓备受搬运之苦,国家收入受到损失。官员范祥提出通商法,允许商人直接购买盐券,凭盐券提取“解盐”,自行搬运和销售。这样既免除士兵和百姓劳役,又能活跃流通,增加国家收入。通商法的提议遭部分官商大肆攻击。包拯通过实地调查,认为通商法“于国有利,于民无害”,接连三次上疏极力支持,使“解盐”的生产与销售,由原来官方垄断改革为允许商人买卖。沈括称赞:“行之几十年,至今以为利。”包拯还成功平抑了一次非正常粮价上涨。包拯任庐州知州时,恰逢庐州发生饥荒。他命人张贴榜文,不得抑制本地粮价上涨。商人云集并运来大量粮食,粮价也因此变得便宜了,使百姓们免于受灾。不抑制粮价,吸引外部市场输运粮食,从而达到平抑粮价的目的,这就是尊重市场选择、尊重价值规律的行为。
包拯擅长外交。1045年,包拯代表朝廷去辽国庆贺新年。进入辽国后,被安排住在神水馆驿站,据说这里有凶怪出没,无人敢居住。包拯看穿这实际是辽国人的安排,他到馆舍之后,径直走进去住下来,并告诫侍从:“夜里听到什么声响也不要声张,安心休息。”果然一夜无事。庆贺仪式之后,辽国指使典礼官对包拯说:“听说你们雄州城新开了一个便门,是不是想招诱我国叛逆之人以刺探边境情报?”包拯立即反驳:“你们涿州城也曾开过便门,刺探边境情报何必用开便门的方式?正门也可以出入啊!即使开了便门,也是我朝内政。况且我们两国之间订有盟约,大家应好好遵守盟约,各不生事。”典礼官无言以对。面对外交挑衅,包拯沉着稳健回击对方,维护了国家尊严,充分展现了作为一名优秀外交官非凡的勇气与智慧。
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丰满、更富有智慧与韬略的包公形象,更加深了对包拯和包公文化的理解。包公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仍需要大力挖掘、丰富和弘扬。一个“全面”的包公,充实了包公文化的内涵,必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提供丰厚的文化滋养。(合肥 贾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