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房前的当家塘、小区里的水景、穿城而过的环城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微湿地。
小微湿地自古与人们朝夕相伴,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部分,发挥着涵养水源、降解污染、维持生物多样性、改善气候等重要的生态作用。因为体量微小,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乡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小微湿地正在悄无声息地消失。
每年的11月6日是“安徽湿地日”,2023安徽湿地日的主题是“珍爱湿地 促进人与湿地和谐共生”。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对话湿地保护专家、安徽大学教授周立志,在他看来,小微湿地的快速消失如不引起重视,将为生态安全埋下巨大的隐患。
周立志在野外调查
景观池塘也是小微湿地
安徽商报:什么是小微湿地?
周立志:湿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湿地保护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被重视。
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南部海滨小城拉姆萨尔签署了一个旨在保护和合理利用全球湿地的公约——《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湿地公约》。1992年,中国正式成为《湿地公约》的缔约方。2018年,在成为《湿地公约》缔约方26年之后,中国首次提交《小微湿地保护》决议草案,呼吁世界各国保护小微湿地,获得大会一致通过。2022年,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上,中国再次提交决议《加强小微湿地保护和管理》并被通过。中国小微湿地保护方案正在成为全球共识。
什么是小微湿地?顾名思义,就是“小”“微”。多小才算“小微”?目前在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标准。在我国,我们一般把面积小于8公顷的河流湖泊、长度小于5公里宽度小于10米的河流浅滩等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湿地称作小微湿地。过去农村的当家塘、小河、小溪、城市里的景观湖、小区里的景观池塘等等,都是小微湿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也是小微湿地。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不是每一个人都了解小微湿地的概念,但每个人在生活中一定都接触过小微湿地。
合肥包河公园
小微湿地生态功能无可替代
安徽商报:小微湿地具有怎样的生态功能?
周立志:湿地有大有小,从高山草甸到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滨带,从湖泊、河流、沼泽,到库塘、小区水景,都是湿地,它们共同组成了地球湿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包括降解污染、涵养水源、改善城市气候、打造景观效应、维持生物多样性、营造和谐的人居环境等等。
小微湿地虽然体量微小,支离破碎,但它们就像大树上的一片片叶子,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服务功能。我们常说湿地是“地球之肾”,小微湿地就像一个个肾细胞。
过去农村都有当家塘,具有蓄水灌溉、洗菜洗衣、牲畜饮水等多重功能,还能够降解污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池塘等小微湿地还可以为周围生态系统中的小动物提供食物,成为动物迁徙途中的“驿站”和“踏脚石”。
城市发展速度快,人口密度大,小微湿地能够发挥的作用更为重要。合肥有翡翠湖等许多小型湿地,不仅有很好的景观效应,也发挥了重要的纳污功能,成为了城市的 “净化器”。
人们向往“江南水乡”,水乡之所以气候宜人,也是因为众多的河流、浅滩等小微湿地改善了城市气候。人们喜欢一个地方“有山有水”,实际上就是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在发挥各自的生态服务功能,叠加在一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好的感受。
所以,保护小微湿地,力度再大也不过分。
合肥一景区里的小溪
城市小微湿地正在快速消失
安徽商报:小微湿地保护目前面临怎样的形势?难在哪里?
周立志:小微湿地正在快速消失,形势很严峻。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小微湿地的保护,就是因为消失的速度太快了。
这些年人们生活方式转变,用上了自来水,很多当家塘逐渐被废弃,有的被填平了,有的因为淤堵等原因慢慢消失不见了。有些即使还在,也因为管理不善,丧失了生态功能。
城市人口密集,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湿地面积只会减少,很难增加,小微湿地就更应该被珍惜。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拥有巢湖这样的大型湖泊,散落在城市里的小微湿地对于城市生态就格外重要。
但现实是,过去几十年里,城市高速发展,很多小微湿地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消失了。
小微湿地保护的难点在于它们“小”。因为小、不起眼,容易“受伤”,容易被牺牲。小微湿地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润物细无声”的,它们的消失也常常是“悄无声息”的。新建小区机械平整的一块起伏地里,可能就藏着几个小微湿地。一个又一个小微湿地消失了,人们可能根本没有感觉,等到有感觉的时候,再回头保护,已经来不及了。近年来频繁出现的干旱、内涝,也与池塘等小微湿地的丧失有关系。
合肥一家医院的水景
保护小微湿地从身边做起
安徽商报:保护好小微湿地,应该关注哪些问题?社会公众能做什么?
周立志:经济发展了,高楼大厦建起来了,城镇化水平提高了,如果湿地少了,整体生态就会受到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是城市的“软环境”,加强城市生态保护,一定要重视城市小微湿地保护。
国家对湿地实行分级管理及名录制度,按照生态区位、面积以及维护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程度,将湿地分为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各级政府负责发布名录。目前国内也有地方发布小微湿地保护示范点名录,但很少,整体来说对小微湿地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对于破坏小微湿地的行为,难以监管,处罚也缺少法律依据。加强小微湿地保护,更多的城市也可以出台自己的小微湿地名录,对达到一定面积规模的小微湿地进行名录保护,加强监管。
城市发展要有速度,也要冷静;要有“颜值”,也要有内涵,更要有长远眼光。安徽湿地资源丰富,2022年,合肥入选了“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保护小微湿地,我们更应该对自己高标准、高要求,让小微湿地发挥其应有的生态作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湿地保护不应该是负担,而是给城市发展描绘美好的蓝图。
保护小微湿地,与我们每个人都有关。洗脸、刷牙、洗菜……我们用过的水经过处理大部分会进入小微湿地。随手乱扔的垃圾,可能最后也进了小微湿地。从自己的日常行为做起,节约用水,减少浪费,做好垃圾分类,做好身边小事都是在保护小微湿地。
合肥一景区里的水景
[综述]我省保护修复16处重要湿地 湿地保护率达51.8%
11月6日是2023“安徽湿地日”。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从省林业局了解到,近年来安徽健全湿地保护法规制度,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构建湿地保护网络体系,湿地保护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全省建有国际重要湿地1处,省级重要湿地59处,一般湿地517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8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57处,全省湿地保护率达51.8%。合肥市成功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安徽山川秀美,湿地资源丰富。近年来,我省先后颁布《安徽省湿地保护条例》《安徽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等法规文件,将湿地保护修复体制机制创新纳入林长制改革示范先行区建设内容,将湿地保护率纳入林长制考核内容。我省通过植被修复、水系贯通、围网拆除、有害生物防控、水禽栖息地修复等措施,扩大湿地面积,改善湿地生态功能。近年来,全省拆除养殖围网约1000万米、修复湿地30万亩。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累计恢复修复湿地6.5万亩。
曹操河
今年以来,我省先后印发《安徽省湿地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关于加快完善湿地分级管理体系的通知》,加强我省湿地保护组织领导,加快完善湿地分级管理,推动《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办法》立法,目前已完成立法调研。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我省今年还组织实施了16处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今年9月,安徽省湿地保护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安徽省湿地保护协会正式成立。
为进一步完善湿地保护管理机制,聚焦系统治理,《安徽省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即将出台。省林业局还将推动《长江经济带“十四五”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长三角区域湿地保护修复实施方案》等相关湿地项目落地,在重要湿地探索开展湿地生态保护补偿工作。推进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技术标准》等省级技术标准也将陆续出台。(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