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提出扎实做好文化铸魂、文化挖掘、文化供给、文化产业、文化传播大文章,着力打造思想引领力强、舆论影响力强、文化感召力强、创作生产力强、文化供给力强、综合竞争力强的文化强省。按照“一梁五柱”布局,我省推进六项重点任务:“一梁”是高扬思想旗帜,“五柱”是壮大主流舆论、保护文化遗产、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服务、发展文化产业。
安徽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文化氛围浓郁,当前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干群纷纷表示,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充分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加快打造“三地一区”、走出高质量发展新路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有利文化条件。
擦亮徽风皖韵文化标识
安徽文化多元、开放包容,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共同构铸了彰显徽风皖韵的地域文化,使安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的博物馆。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发掘各地文化资源,打造一批具有独特文化内涵、共同文化记忆、丰富时代印迹、认同度高、影响力大的文化地标。
省文化和旅游厅政策法规处处长杨柳说:“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地区文化识别的重要符号、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标志。建设一批彰显世界影响、彰显中国气派、彰显徽风皖韵的文化地标,能够为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文化底蕴深厚,文艺人才集聚,文化产业繁荣,合肥市聚力打造创新包容的城市文化标识、常来常往的科普文化中心、文艺精品的创作孵化中心、文化产业的辐射带动中心、文旅融合的消费集聚中心;淮上明珠蚌埠借力热播影视和网络传播,迅速成长为“网红”城市,挖掘历史资源、打造“文明根脉”IP,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基因”IP,挖掘工业资源、打造“工业文化”IP,培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增长极……各地擦亮独特文化标识,努力将历史人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宣纸,安徽的文化符号;徽菜,安徽的文化名片。宣城市通过打造数字非遗展示馆、推动非遗进校园等举措,让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焕发新生。宣城市委负责人说:“我们将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推动文房四宝、徽菜等传统技艺传承创新。积极参加中国非遗传统技艺大展等,推进文化遗产‘走出去’,不断打响文化品牌。”
打造记录时代文化精品
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电视剧《县委大院》获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中国电视剧、最佳女主角和最佳编剧(原创)3项大奖;民族歌剧《风雪大别山》荣获第5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奖……今年初以来,“文化皖军”用心用情推出精品力作,捧回一个又一个重要奖项,为人民群众奉献丰富而优质的精神食粮。
从推出《邓稼先》《不朽的骄杨》等黄梅大戏,到举办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京黄故里”安庆近年来聚焦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名城”,全力推动传统戏曲艺术热起来、火起来、潮起来。安庆市委负责人说:“我们将力促创作更加精品化,围绕时代主题,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揭榜挂帅等方式,面向全国‘开门搞创作’,唱响时代主旋律,赋予传统戏曲新魅力,让‘有戏安庆’更加‘好戏连台’。”
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用于支持和引导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有力保障全省文化强省各项任务落实。尤其是支持戏剧、电影、电视剧、广播剧、重大文艺活动等项目创作展演,推动打造更多精品力作。省财政厅一级巡视员胡锡萍说:“我省将发挥省文化和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支持设立安徽省文化精品发展子基金,提升省级文化投资运营平台融资能力,推动打造更多精品力作。”
端出全民共享文化大餐
1869个公共文化场馆(站)全部免费开放;马鞍山、铜陵、安庆、蚌埠4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城、亳州、池州等8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每年举办“四季村晚”2000余场次,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超过1300万……我省全面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让城乡群众共享文化大餐。
让百姓共享文化成果,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周明洁说:“我们将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广场舞展演等质效,把‘戏’送到人群集中的地方,送到群众心坎上。以群星奖评选为抓手,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创新文化惠民消费,开展万场演艺‘六进’活动,努力让群众享有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自2019年运营管理六安市图书馆以来,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勇闯公共文化服务“蓝海”,目前已经运营省内外20家公共图书馆,全力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杆。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金涛说:“我们将积极参与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公共文化空间工程,推动构建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参与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以‘中国黄山书会’为龙头、以各地特色阅读活动为支撑的全民阅读活动体系,打造一流影响力的全民阅读品牌,让书香触手可及。”
高扬思想旗帜 建设思想理论高地
“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艰难,迫切需要社科理论界高扬思想旗帜、做好铸魂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省社科联秘书长韩修良说,社科理论界要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宣传,在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上下功夫,重点研究阐释我们党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中原理性理论成果,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同时,要积极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坚持好、运用好“两个结合”“六个必须坚持”等科学方法,发挥专业优势,大兴调查研究,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
滁州市来安县半塔镇“中国好人”王祖道围绕党的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风文明建设等主题开展创作,成了远近闻名的乡土文化能人。王祖道说:“党的好政策,要用通俗的文艺表现出来,群众才能理解、才能接受。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舞台在乡村,我将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大力宣传党的好政策,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
壮大主流舆论 主力军全面进入主战场
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安徽日报开辟网上评论阵地,推出系列短视频作品,让互联网上的主流声音更加响亮。“信息化时代,媒体渠道可以改变、平台可以拓展、形式可以创新,但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改变。主流媒体迅速、准确地将观点和立场传达给公众,增强媒体影响力,这是遵循互联网规律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媒体发展路径。”安徽日报评论部记者韩小乔说,在媒体融合进程中,党报评论要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底气和观点生产的实力,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持续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
高等院校是塑造主流舆论、引导青年学生的重要阵地。安徽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组负责人沈燕培说:“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老师,我将准确及时地把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安徽文化强省建设的战略部署融入‘精准思政课堂’中,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文化强国和文化强省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形成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认同和思想认同。同时,广泛拓展安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的‘行走思政课堂’,带领学生追寻安徽文化遗迹、领略安徽文化精粹、弘扬安徽红色文化,坚持把精准思政课与行走思政课有机统一。”
保护文化遗产 提升活化利用水平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载体,我们将以31万件馆藏文物为依托,不断完善藏品体系,深化学术研究,推动文物保护利用。”11月15日,安徽博物院院长雷修佛表示,博物馆工作者将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我们非遗传承人的重要任务。”潜山痘姆陶器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程柏全表示,应当以保护传承为主责,以人才培养为主线,以发展振兴为主业,发挥生产性保护优势,利用文化旅游发展支持政策,在整体化、在地化、活态化的基础上,推动非遗传承提质增效。
雷修佛同样认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应当突出地域亮点,激活时代价值;创新传播渠道,融入当代生活。如安徽博物院以丰富藏品为依托,打造“家门口的博物馆”,推出数字展馆、全景展览、云端活动,以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博物馆,构建线上线下相融的传播体系,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积极探索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的有效路径。
打造文化精品 推动文艺创作攀高峰
11月15日上午 ,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在合肥召开,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袁媛现场聆听、倍感振奋。黄梅戏是安徽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如何把这块招牌擦得更亮?袁媛表示,作为黄梅戏演员,在文化强省建设中,要抢抓黄梅戏发展的新机遇,以“徽文化”为底色,尊重黄梅戏艺术本源,全方位展现安徽人的文化自信。“我将努力在黄梅戏的保护传承、艺术创作、推广普及、人才培育等方面积极实践,为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袁媛说。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芜湖市艺术剧院艺术团团长吴强认为,新时代戏曲的传承创新发展,要加强对传统戏曲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同时,要与时代接轨,适应现代化信息的传播方式,进行多渠道展示。不仅要通过剧场舞台表演的方式传播,还要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将剧目上传网络,借助新媒体受众面广、传播途径多、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在更大范围展示传统戏曲的魅力。
提升文化服务 让发展成果惠及群众
“作为全省文化馆联盟龙头单位,省文化馆在引领我省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动各级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提质升级、指导群众文化精品创作、培育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优质群众文化品牌、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等方面责无旁贷,必须想在前、干在前!”省文化馆馆长左金刚说,将推动实施数字技术赋能公共文化服务计划,组织开展全省广场舞联赛、群众大合唱、“送戏进万村”和“四季村晚十百千”行动,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贡献力量。
近日,全椒县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图书馆”,成为打造书香全椒、推广全民阅读的一张闪亮名片。馆长张青说:“我们坚持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公共图书馆转型发展,坚持互联网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新业态发展,不遗余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全县构建了自上而下的阅读推广体系,努力做到‘好看’更‘好用’。接下来,我们将紧跟时代潮流,积极摸索数字化智慧化的创新模式,搭建数字文化平台,通过智慧图书馆实现线上线下的阅读活动体验,使图书馆面向百姓,阅读服务更加多元化也更加接地气。”
发展文化产业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传统文化,出台政策大力支持传统工艺振兴,促进非遗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徽州漆器髹饰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章国华感慨,漆器技艺在当下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他表示,作为传承人应更加主动、有意识地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发掘传统漆器技艺潜能,延续其生命力。在产品设计方面,不仅要把传统文化产品做好,还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在保持原有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同时,漆器可以发挥“文化+”的作用,为当地旅游赋能。
近日,安徽民宿大会在黄山市黟县举行,宣城绩溪县若茵民宿荣获“安徽乡村民宿创意设计大赛十佳落地项目”。若茵民宿能在众多民宿中“脱颖而出”,源于其自创始以来便一直坚守的初心——“文化赋能民宿”。绩溪县若茵民宿主理人姚若茵介绍,若茵民宿紧密结合当地特色文化,提升了整个民宿的层次感。徽州建筑、徽墨、歙砚、宣纸……目之所及都是徽州文化元素。姚若茵表示,接下来,将把徽州文化向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推广,让更多的客人成为徽州文化的代言人。(记者 张理想 陈婉婉 晋文婧 朱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