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阅读与创意的中心、交流分享的社交场所——桐城市图书馆少儿阅读推广空间。(资料图片)本报通讯员 江 胜 摄
省文化和旅游厅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扎实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群众文化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是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建成,1869个公共文化场馆(站)全部免费开放。省美术馆、阜阳市图书馆、寿县楚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彰显文化底蕴的场馆建成开放,成为安徽文化新地标。合肥、滁州、黄山、淮北等地探索建设城市书房,满足群众多层次、个性化文化需求,全省建成新型公共文化空间700余个,48个空间获评长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等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获评全国“服务农民 服务基层”先进单位。
二是文化服务品质持续提升。马鞍山、铜陵、安庆、蚌埠4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宣城、亳州、池州等8市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中国农民歌会成为全国重要文化品牌。“送戏进万村”深受群众欢迎,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充分肯定。萧县等45个县区、乡镇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打造“江淮读书月”“新安百姓讲堂”等品牌,全民阅读深入人心。在全国率先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全天候提供“云端”“指尖”上的文化服务,2022年位居全国公共文化云“最具活力榜”第1位。
三是群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搭建群众文化大舞台,每年举办广场舞展演、少儿文艺汇演、群众歌咏等活动万余场次。每年举办“四季村晚”2000余场次,线上线下观看人数超过1300万,促进了乡风文明。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辅导员17800余人,“春雨工程”等志愿服务扎实推进,“鸠兹春雨”芜湖文化志愿者总队等6个单位入选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下一步,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此次会议部署,全力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升级版”,促进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一是推进文化设施提档升级。推进省图书馆新馆、省黄梅戏大剧院等重点文化设施立项。加快建设省文化馆新馆、省非遗馆、骆岗音乐厅、凌家滩遗址博物馆。以推进标准化均等化为抓手,基本建成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五级公共文化设施等级达标率100%。
二是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充分挖掘安徽地域文化独特内涵,重点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文化遗产地标、城市文化地标、公共文化地标等。高质量打造3000个左右公共文化新空间,满足群众阅读分享、艺术展演、培训讲座、影视播放、公共社交等多样化需求。
三是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广场舞展演等质效,把“戏”送到人群集中的地方,送到群众心坎上,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群星奖评选为抓手,繁荣文艺创作,推出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创新文化惠民消费,开展万场演艺“六进”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文旅综合体、进学校、进企业、进文化空间),努力让群众享有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省财政厅 切实加大财政投入 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文化建设是培根铸魂、凝神聚力的重要事业。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积极统筹资金资源,切实提升服务保障水平,助力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2020年至2022年,全省宣传事务及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累计支出306.8亿元,其中,省级50.2亿元,并连续15年设立文化强省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引导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有力保障全省文化强省各项任务落实。
下一步,财政部门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和本次大会精神,持续完善文化强省经费保障机制,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为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提供更加坚实的财政支撑。
一是保持支出强度,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各级财政部门要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指导意见》及配套文件各项重点任务,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推动重要事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落地落实。省财政将一如既往加强对文化强省建设的保障力度,服务省级文化领域重点项目实施。
二是强化经费支撑,保障宣传思想主阵地。始终把筑牢宣传思想主阵地作为财政保障的重中之重,统筹资金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网络安全风险防范。积极争取中央转移支付,推动主力军进入主战场,支持安徽日报、安徽广播电视台等创办“安徽时评”“安徽视讯”、打造“大皖新闻”新媒体品牌。
三是完善保障机制,聚力支持文化重点项目。落实分级保障责任,推进实施文化领域重点项目,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升资金使用绩效,省市合力打造公共文化空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在省4.0版人才政策框架下,支持实施“江淮文化名家”引育工程,加强文化人才培育。省级在持续推进省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免费开放基础上,加力支持安徽百戏城、文化馆新馆、非遗馆等一批省级重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成开放,持续增强安徽文化认同感、影响力。
四是创新支持方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省文化和数字创意产业投资基金作用,支持设立安徽省文化精品发展子基金,提升省级文化投资运营平台融资能力,推动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产业。落实支持文化企业发展财税政策,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对文化企业对外文化贸易按规定给予补助。支持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中国农民歌会、中国黄山书会等文化活动平台搭建,丰富文化节庆活动,展示徽文化精品。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主力军全面进入主战场 加快建设新型主流媒体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党媒定位、主责主业,坚持一体发展、移动优先,积极推动主力军全面进入主战场,在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不断提升党报集团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持续输出优质内容,在主战场唱响主旋律。一是突出思想引领,始终把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贯穿新闻宣传全过程各环节。“学报告 明方向”系列海报等融媒产品先后获中宣部、中国记协表扬推介,“跟着总书记学理论”等理论宣传融媒体栏目持续发稿,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二是创新主题宣传,聚焦省委中心工作,积极改进重大时政报道工作机制,做活做优经济成就和发展亮点的深度报道,实施“市县新闻上头版”计划。三是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落实“民声呼应”平台机制,推出系列稿件。全媒体开设群众投诉窗口、“党报帮你忙”等专栏专题。
持续推动融合传播,在主战场打好主动仗。一是创办“安徽时评”微信公众号,关注重大事件和网络舆情,跟热点、出观点,及时发出客观、理性、鲜明的“安徽声音”;实施新闻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组织架构、运行模式和创作方式,着力在作品的思想性、可读性和吸引力上下功夫,让正能量也有大流量,努力建设引领性、轻量化的新闻传播平台。二是实施新闻品牌化战略,推动形成以安徽日报为龙头,以“安徽时评”“大皖新闻”“江淮观察”等品牌为拳头,以乡镇融、文旅融、科创融等党媒云项目为骨干,以媒资库、版权中心、舆情中心等为支撑的媒体融合发展布局。“大皖新闻”自有平台流量连续7个月增长,9月份突破6000万。三是推进集团传播力建设工程,建立长三角党报融媒产品共享交流机制,集团各融媒端口注册用户数、原创稿件量、用户日活数显著提升。四是技术赋能,推动技术协同应用模式改革,推进软件系统一体化改造和技术中台建设。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AI生成等新技术,为融媒报道注入科技创新力。
持续推进改革创新,在主战场锻造主力军。一是创新机制,推动采编架构流程改革,实现从以报纸出版为中心向以融合传播为中心的转变;推动绩效考评机制改革,实现从稿件等级计分向传播流量计分的转变;推动内部管理制度改革,实现从以身份管理为主向以岗位管理为主的转变。二是集成资源,探索报纸动态版面制,把更多的新闻产能、产品转移到新媒体端。设立媒体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出台激励干部职工勇担当善作为专项政策,将优势资源向融媒发展方向汇集。三是优化队伍,树立以融媒发展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积极开展交流轮岗和交叉锻炼,在从“报纸+广告”转向“新闻+政务商务服务”的融合实践中考察选拔干部。实行人才内部交流和柔性引进并举,举办“融媒尖兵特训营”、报业大讲堂、短视频竞赛等,推动传统采编力量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高素质融媒人才转型。
安徽新华发行集团 守正创新 融合发展 倾力打造全国一流文化企业
今年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安徽新华发行集团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建设“五篇大文章”,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经营指标持续向好,第14次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力争到2027年把集团建成全国一流文化企业,新培育一至两家上市公司,确保总体经济规模保持全国同行业第一,到2035年成为国内领先、国际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
一是着力文化铸魂,写好使命任务“传统书”。聚焦图书零售和教材教辅发行转型升级,实现传统主业规模质量行业一流。高扬思想旗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传播,持续提升重点政治读物发行服务水平,助力全省理论武装工作再上台阶。全力打造文化地标,在已建成安庆劝业场店等3家“中国最美书店”基础上,按照标准化、数字化、时尚化、体验化、本土化,构建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前言后记”等为延展的品牌集群,形成人的终身记忆品牌。加大购并力度,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从托育、K12到托老全生命周期终身教育品牌,助推教育公平和人的终身发展。
二是着力文化供给,写好美好生活“社会书”。聚焦公共图书馆和“15分钟阅读圈”主赛道,依托成熟的公共文化服务EPCO模式,持续深化与各地的良好合作,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标杆。在已运营省内外20家公共图书馆、正在承建14万平方米宁国市文体中心项目基础上,积极参与重点文化标识工程、公共文化空间工程,推动构建遍布城乡的文化服务网络。深入参与文化惠民工程,形成以“中国黄山书会”为龙头、以各地特色阅读活动为支撑的全民阅读活动体系,打造一流影响力的全民阅读品牌,让书香“触手可及”。
三是着力文化挖掘,写好融合发展“IP书”。聚焦文旅融合,以重大产业项目为牵引,促进形成规模效应,讲好安徽故事。计划总投资80亿元,以文化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区域振兴、文化繁荣,让文化体验持续升级。积极响应皖北振兴发展战略,以淮北啤酒厂旧址为基底,打造流“文”溢彩、等你好“酒”的文化时尚新地标。皖中抓住合肥建设安徽文化中心契机,以北城原海螺水泥筒仓、粮仓遗址为底蕴,打造科技幻城、“玩库乐园”安徽超级会客厅。皖南以黄梅戏、黄山“两黄融合”为导向,赓续历史文脉,助力打造“山水相合、人文相配”的安徽文化展示地和窗口区。
四是着力文化传播,写好科技赋能“AI书”。聚焦数字化传播手段,推进人工智能在文化教育领域的深度开发应用。与一流高校和企业合作,打造“美丽科学”数字教育融媒体平台,研制皖新朱子教育AI机器人。将数字化与传统书店深度融合,建成首家数字化书店合肥四牌楼“元·书局”,迅速形成示范效应。抢占数字产业新高地,建设4.1万平方米皖新数字文化创意广场,引入一批以百度元宇宙等行业翘楚为代表的优秀企业和创新创业项目,创建国内一流应用示范基地。
(记者 晋文婧 张理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