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安庆市怀宁县凉亭乡中心学校里,县黄梅戏剧团为孩子们送去精彩的表演。该县以“弘扬戏曲文化,传承非遗经典”为主题,倾力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黄梅戏进校园 ,让中小学师生学唱、爱唱、会唱,唱响家乡戏曲。 通讯员 檀志扬 汪雯君 摄
合肥 加快打造全省文化中心
合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稳中求进,全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
主要体现在“五个新”上:一是文艺创作有新突破,先后荣获全国曲艺牡丹奖、舞蹈荷花奖等国家级奖项,去年首次实现省“五个一工程”大满贯。二是文化传承有新进展,成立庐剧艺术传承中心,统筹解决庐剧院排练场地问题,举办包公题材优秀剧目展演、非遗传承晚会等。三是文化产业有新成绩,规上文化企业超500家、营收超1200亿元。四是文旅融合有新提升,淮河路步行街入围全国示范步行街,骆岗公园全面建成开放,上榜国庆假期热门景区前二十。五是文化消费有新亮点,天天有展览、周周有展会、月月有展销。
下一步,该市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奋力扬长补短追赶,全力打造“一个标识、四个中心”。
一是打造创新包容的城市文化标识。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聚力建设“创新的天地”“养人的地方”,全面塑造创新包容的城市特质,加强系统梳理、标识提炼、形象提升、品牌传播,对外提升知名度和辨识度,对内提升归属感和认同感,让更多人一提到合肥就想到创新包容,一提到创新包容就想到合肥。
二是打造常来常往的科普文化中心。贯彻落实总书记“科学技术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指示精神,把科普研学游作为全市“第一游”,出台专项政策,策划精品线路,打响“科技创新看合肥、科普研学到合肥”品牌。
三是打造文艺精品的创作孵化中心。大力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联动省市文化单位名家名角,加强文艺新创原创独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冲击全国文艺文化大奖。谋划组建市级文艺创作基金,量身定制专项扶持政策,让主创人员有更多机遇、更好待遇、更高荣誉。
四是打造文化产业的辐射带动中心。以省级以上28个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重点,加快庐江矾矿等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创意设计、广播影视、数字新媒体、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装备等六大领域延链补链强链,力争到2025年实现“两千”目标:即全市规上文化企业突破100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
五是打造文旅融合的消费集聚中心。建设全省文化体验消费地,依托省美术馆等64个大型公共文化场馆、罍街等49家商旅文特色街区,推动全省文化在合肥荟萃交融,力争到2025年,全市年接待游客1.8亿人次、旅游收入突破4000亿元。
蚌埠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蚌埠市将“促文旅、创幸福”作为工作主线之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认真落实省委书记韩俊关于打造城市文化旅游IP的要求,特别是近期批示“要深入挖掘淮河文化核心价值、擦亮淮河文化品牌,文化强省建设将其作为重点内容”,大力推进商文旅、农文旅、工文旅深度融合,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旅强市。
目前,该市有3个国家级文化平台、2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3项文艺精品创作获国家级奖项,其中舞剧《大禹》《石榴花开》获中国舞蹈最高奖荷花奖。
挖掘历史资源,打造“文明根脉”IP。蚌埠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和淮河文化中心。该市加快建设双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300年前,淮河先民在这里创造了很多代表文字起源的古刻划符号和迄今为止发现的人类最早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近期被央视宣传推介。垓下遗址,地下发掘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是淮河流域首次发现的古城址,同时地面又是楚汉相争的古战场,该市打造的固镇垓下遗址公园正式开园并获评4A级景区,已成为大中小学学生研学基地。传说4200年前,大禹在蚌埠涂山,召会诸侯,劈山导淮,娶妻生子,为治水走遍九州,三过家门而不入。蚌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大禹精神世代传承弘扬”的指示,建设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开展祭祀大禹活动,弘扬大禹精神。
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红色基因”IP。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之后,建党初期,在党的领导下,蚌埠就有了铁路产业工会。1926年1月成立的蚌埠特别支部委员会,是我省最早建立的地方党组织之一,领导了蚌埠早期的铁路工人运动。蚌埠中心城区的小南山是安徽省第一位牺牲的共产党员杨兆成烈士就义之地,该市在此为他矗立起塑像,供市民瞻仰纪念;蚌山区孙家圩子村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是“渡江方略诞生地”“人民海军策源地”,从这里吹响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角,这些宝贵的红色资源已开发成为红色教育和研学基地。112年前建成的津浦铁路淮河大铁桥,见证了中国革命历程,也见证了蚌埠发展历史,随着“靓淮河”工程的实施,已成为市民随时可以亲近的网红打卡地。蚌埠还依托龙亢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淮北西大门抗战烈士陵园、淮海战役蚌西北阻击战陈集烈士陵园,打造红色文化陈列展览馆。
挖掘工业资源,打造“工业文化”IP。蚌埠是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该市结合城市更新改造,盘活工业遗产,对宝兴面粉厂、柴油机厂、蚌埠船厂原址等和城市废弃铁轨、津浦铁路固镇站旧址等进行保护性开发,建成蚌埠创新馆、中国传感谷展示中心,打造沉浸式工业旅游体验。同时,正依托综合治理的“靓淮河”,申报建设淮河国家公园。
安庆 弘扬传统戏曲艺术 着力打造精品力作
安庆是“京黄故里”。安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打造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戏曲名城”,全力推动传统戏曲艺术热起来、火起来、潮起来,先后荣获“曹禺剧本奖”等国家级奖项20多个,3人荣获“梅花奖”、1人荣获“白玉兰”奖,入选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数和资金支持地级市最多,黄梅戏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热度”居五大剧种之首。
坚持守正创新,涵养文艺生态。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出台《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市委常委会专门研究黄梅戏重大活动和重点剧目选题,持续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颁布实施《安庆市黄梅戏保护传承条例》。二是培养戏曲人才。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多万元资金支持安庆师范大学和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积极鼓励老艺术家“师带徒”、骨干演员“传帮带”,推动优秀青年戏曲人才茁壮成长。全市现有专业戏剧院团11个、戏曲专科学校1所、本科院校1所,戏曲及相关专业在校学生2000多人。全国80%以上的黄梅戏剧团团长和骨干由安庆培养;黄梅戏领域15位“梅花奖”获得者中,有10 位出生或成长在安庆。三是拓宽传承渠道。常态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创排推广黄梅戏校园课间操,建立一批黄梅戏特色学校和戏曲社团;组织全市黄梅戏广场舞展演,举办黄梅戏短视频大赛、广播剧展播、美术作品展,培育黄梅戏新戏迷。
紧扣时代脉搏,锻造文艺精品。一是坚持正确创作导向。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等重大主题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中心工作,创作推出《鸭儿嫂》《不朽的骄杨》等一批体现“四个讴歌”的精品大戏。二是坚持“三精”艺术标准。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建立健全文艺精品创作生产闭环机制,重点文艺作品反复打磨、精益求精,确保传得开、留得下。黄梅戏《邓稼先》创排历时3年、剧本修改16稿,代表安徽省参演中国艺术节获广泛赞誉。三是坚持“新戏”“老戏”并重。采取“新创一批、改编一批、移植一批”的方法,近5年来共新创、复排剧目60余部,既唱响时代主旋律,也赋予传统戏曲新魅力。
注重多元联动,共促繁荣发展。一是搭建节庆平台。按照“三年一届艺术节、每年一次展演周”,成功举办9届中国黄梅戏艺术节、8次“十一”黄梅戏展演周,搭建全国性戏剧展演平台和文化交流合作平台。近三年来,先后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2个剧种136家演出单位来宜参演。二是突出惠民乐民。每年开展“送戏进万村”等惠民演出2000多场,今年展演周举办“宜城处处唱黄梅”等群众文化活动100多场、“严凤英杯”全国黄梅戏票友大赛吸引 15 个省(市)的票友参加。三是推进融合发展。以艺术节(展演周)为契机,举办“唱黄梅·兴安庆”圆桌会议,大力推进“双招双引”。2021年首届“唱黄梅·兴安庆”圆桌会议以来,全市共招引宜商回归项目154个,总投资1200多亿元。大力推动文旅融合,持续打造“白天看景、晚上看戏”文旅品牌。
宣城 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宣城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韩俊书记调研指示要求,统筹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积极服务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
一是珍惜文化遗产资源,强化系统性保护。突出宣纸和古村落两大特色领域,制定实施《宣纸保护和发展条例》《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将保护纳入法治轨道。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以市域为规划范围的《宣城市古建筑古遗址保护与利用规划》,以规划强管控。多渠道筹集保护资金,2020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财政支持2.13亿元,市县财政累计投入约4亿元,引进社会主体投资超15亿元。8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117个村落列入省级保护名录,数量均居全省第二。绩溪县、泾县跻身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数量居全省第一;绩溪县做法入选住建部首批示范案例,在全国推广。
二是焕发文化遗产新生,推进活态化传承。组织出版《宣城文化概览》《当代名家品宣城》等,把深奥的文化、历史、技艺,以通俗易懂的故事讲出来。打造“互联网+村落资源”展示模式,建成全省首家以数字化为主要呈现方式的非遗展示馆。加强传统技艺技能传承,培育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0名、省级87名,居全省前列。依托各类传承基地、“非遗进校园”等活动,传承皖南花鼓戏、皖南皮影等特色技艺。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健全完善红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以传承新四军精神为主题的宣城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基地今年7月投入使用。务实举办文房四宝文化旅游节、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展、宣纸文化艺术节、文房四宝文化创意创新项目大赛,持续扩大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
三是升华文化遗产价值,深化融合型利用。推进文房四宝产业发展,编制实施《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发展规划》,宣纸集团预计全年销售额增长超80%,持续彰显宣纸这一安徽的文化符号。加强传统古村落活化利用,依托传统村落建立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9个,形成廊道型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旅游收入连续3年增长20%以上。深度参与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重点推进57个在建项目建设,累计完成投资54.9亿元。深入挖掘绩溪“和”文化内涵,推进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握手言和”特色调解品牌。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是一篇需要持续写好的大文章。下一步,宣城市将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特别是韩俊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拉高标杆、加大力度,更好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传下去。
(记者 晋文婧 张理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