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黄梅艺术世界一群严谨学艺、做艺又自由放飞心灵的年轻人——
唱响黄梅,“声”生不息
来源:安徽日报 2023-12-01 10:36:53 责编:吕中石

青年演员王泽熙出演黄梅戏《邓稼先》。(资料图片)

再芬黄梅开发的戏曲文创周边。(资料图片)

再芬黄梅公馆的延伸业态“小辞店”。(资料图片)

安庆,黄梅戏发源地,一座“有戏”的城市,沁人心脾的艺术气息悄然流淌。城中有这样一群人,努力引领传统艺术在现代丢籽发芽,为城市生活带来鲜明、丰富的文化体验。他们是城市戏曲力量和艺术氛围增长重要的源头活水,是黄梅艺术世界一群严谨学艺、做艺又自由放飞心灵的年轻人。

“做演员真是蛮难的”

华灯初上,夜色阑珊。碧波荡漾的菱湖畔一座古朴雅致的小剧场——安庆市再芬黄梅公馆,悠扬婉转的黄梅戏在舞台中央响起,底下的听众或低声跟唱,或不时用镜头记录,或静静聆听欣赏。

“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舞台上,汪晨晨身着一袭清新素雅的白色礼服裙,与搭档唱起黄梅戏经典选段串烧,嗓音圆润清亮。伴着节奏瞬间扬起的唱腔,立马抓住听众耳朵。

汪晨晨是个“00后”,被前辈评价为“祖师爷赏饭吃”。14岁开始系统学习黄梅戏,18岁时惊艳亮相,以一曲《罗帕记·红罗帕》夺得“新时代黄梅之星”冠军,之后加入再芬黄梅艺术剧院。

“家里人都说,我的胎教就是黄梅戏,婴孩时期一听黄梅戏,就不哭不闹了。”汪晨晨说。小时候学唱是业余爱好,变声期过了后,一个专业学习黄梅戏的机会来了。汪晨晨眉飞色舞地说:“有天晚上,家人问我要不要正式学习黄梅戏,让我考虑三天。我当天就坚决表示要学戏!我太喜欢黄梅戏了,不用考虑!”

压腿、抻腰、扩胸、勾脚……数十个基本功动作,每天重复练习上百遍,压身技艺,伴随艰难苦痛才能练成。一名专业的黄梅戏演员,对这门艺术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支撑自己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做演员真是蛮难的。”汪晨晨说。日复一日地练习,不断突破与进步,才能传承好老师们的精湛技艺和专业精神,演好戏。

“年纪不大,表演老练成熟。”这是剧团老师对汪晨晨的评价。这份评价背后,是她细细打磨唱功的汗水努力。

“唱腔表演是我一直比较擅长的,但有段时间,我突然发觉之前的唱腔方法不太适用,呈现效果不好。”汪晨晨为此很焦虑,用尽各种演唱方式去调整,终于找到了适合应自己嗓音的方法,找到了增加唱腔表现力的突破口。

“在这个行当,演戏只是职业的一部分,演员品行相当重要。因为在舞台上塑造人物角色,演员要向观众传递思想、传递精气神,所以我们老师常说‘演戏先学做人’。”汪晨晨告诉记者,“舞台为演员带来了鲜花与掌声,也带来了压力,自己要将其转化为训练的动力,用更精彩的表演回馈给观众,这条路没有终点。”

黄梅戏要塑造人物

一名出色的黄梅戏演员,唱念做打样样在行,更要有艺术气质,往那一戳,就能展现戏曲魅力。

青年演员王泽熙就是这样一位具备了综合实力的演员。14岁加入院团的他,扮相俊朗,嗓音清脆,身段飘逸潇洒,文武戏皆擅长,是天生的戏曲小生。

“不惜力”是再芬黄梅剧院韩再芬院长给王泽熙的评价。

“从小,我的体力、耐力就很好,练基本功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王泽熙说, 黄梅戏要塑造好角色、刻画好人物,要长期在舞台上翻跳扑跌,在舞台下苦练打磨。王泽熙不觉得苦与累,这得益于扎实的童子功,以及个人耐受力,表演经验也在不断积累。他先后在《白蛇传·断桥》《珍珠塔·跌雪》《五女拜寿》《靠善升官》《途中》等剧目中塑造过众多鲜活的人物形象。

“排《邓稼先》的时候,韩再芬院长非常认真地观看我们表演,从身段规范性、情感把握、唱腔韵律、语言节奏、眼神、圆场等各方面细致地分析,告诉我们怎样去塑造好人物。”王泽熙告诉记者,剧团培育年轻演员,不仅雕琢技艺,更看重思想启迪。发挥演员创造性,为演员打开成长空间,对他帮助也特别大。

“戏剧传承,说到底是人的传承。”韩再芬说,剧团需要培养更多新人。出人才能出戏,艺术出前景,院团出活力。

做演员要勇于创作。王泽熙曾从昆曲《十五贯》中移植了一个片段,亲自修改剧本,与团里演员张恒合作排了一段《访鼠》,首次尝试自编自导自演,赢得不少点赞。生活中的王泽熙还不断拓展着事业的疆界。“我有一间自己的录音室,平时会录自己唱的曲儿,做一些原创的黄梅戏段子,然后改编。”用玩的心态搞创造,才能摆脱拘束,找到更多灵感。

“从小就喜欢黄梅戏,就想在剧团里干”

一场令人拍手叫绝的演出,为台上演员带来赞誉,也为台下另一群人的职业生涯带来荣光,而他们往往站在聚光灯照不到的地方。

胥翼是再芬黄梅的舞台监督,负责演出协调。“从小就喜欢黄梅戏,就想在剧团里干,不管干什么。”胥翼是从演员改行过来的,唱了20年的戏,因为嗓音变化,才转行做舞台。

“舞台的最终呈现效果靠团队完成,需要一点点调控。舞美装置、软景、硬景、灯光、道具、音响等等每个环节分工明确,每个人专情投入,缺一不可。”胥翼告诉记者,从什么都没有的舞台,到装台完成,再到演出结束,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看似琐碎的小事,会变成关系演出是否能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

2021年,剧团在北京演出,演出前,胥翼经历了一场“北京二环惊魂记”。

“我们要把舞台所需要的东西提前运过去。那时北京二环以内非京牌照货车24小时限行,我们的货车进不去。”胥翼记忆犹新,“离演出就一两天时间了,没办法装台,演员怎么演?剧院里所有人的心都揪着,韩院长担心得一夜都没睡着。”

几经周折,他们最终还是将货车的物品准时送至演出地。顺利完成装台、演出。

“舞台工作很琐碎,需要工作人员认真细致,有绝对的敬业精神,思维也要足够灵活。”胥翼说,剧院里一直强调要发展运用年轻人,舞台组里大部分是“90后”,脑子活,上手快,手脚麻利,每次都能很好完成任务。

传承,是当代戏曲最重要的主题之一。舞台上,“让台”是再芬黄梅剧团的共识和风尚。在《五女拜寿》首演中,老师们为青年演员配戏,跑龙套;排演青春版《浮生六记》时,原版演员担任艺术指导,一对一教学、辅导……

传承不分台前幕后。“舞台下,‘老带新’也是剧院的传统。道具这块,新人对黄梅戏有一定了解后进剧组,道具老师一个戏一个戏地带新人,再慢慢放手,让其独立承担工作。”胥翼介绍。

传承,传的不仅是各门类技艺,更是传“戏比天大”,传一种心领神会、血脉相连的艺术团队合作精神。“传帮带三个字不是张口说说,而是在代代演员、门门工种、件件事情上躬身践行,形成文化氛围,带动新人成长、舞台出彩。”胥翼说。

新招频出,紧抓年轻人文化“味蕾”

国家级非遗、中华文化瑰宝黄梅戏,如何与当下接轨,展现新的时代魅力?再芬黄梅新招频出,紧抓年轻人的文化“味蕾”。

美美的“公主”,飒飒的“冯素珍”,酷酷的“李兆廷”,萌萌的“春红”……2020年,再芬黄梅探索出“戏曲+网络+漫画”的跨界融合方式,推出国风连载漫画《女驸马》,首次将黄梅戏种子植入年轻人的“二次元”世界,深入人心的“冯素珍”“公主”等戏曲角色萌化后,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关注戏曲。

一条化妆视频配上黄梅戏经典选段的作品,再芬黄梅青年演员陈邦靓在网络平台收获了107万点赞,她与董超演唱的“黄莺树上声声唱”作品获得网友65万点赞;再芬黄梅在短视频平台的官方账号,目前已发布千余件作品,获得不俗的反响。

线上发力,线下也同样玩出花样,黄梅戏曲元素与新业态融合,碰撞出一家文化艺术体验馆——小辞店。

“年轻人点燃对戏曲的兴趣,也许可以从来这儿喝杯咖啡开始。”负责人金珉介绍,小辞店集咖啡厅、展陈作品及传统文化摄影于一体,可以喝咖啡,看展陈戏曲作品,还能体验一把黄梅戏服饰及摄影。想听一场原汁原味的黄梅戏,那就移步到旁边的再芬黄梅公馆。

“试运营两个月了,粗略估计人流量已过千人。”金珉介绍,记者留意到,在网络点评平台上,小辞店在当地的咖啡厅热门榜上排名第一。“我们没有刻意营销运营,这个数据,让我们觉得很惊讶,是黄梅戏自带流量,与年轻人的时尚消费撞出了火花。”金珉说。

韩再芬对记者说,年轻人有多元文化娱乐选择,不能要求他们每个人都成为黄梅戏的观众,但戏曲文化美学元素接受面就要大得多,对所有人都带来美的冲击。将戏曲之美点点滴滴融入年轻人的生活,就是文化传播,是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功课。她指着金珉说:“他在剧团多年,其实还是个黄梅戏的门外汉,但是有设计才能、运营头脑,就是我们传播黄梅艺术需要的人才。”

■ 记者 鹿嘉惠 吴晓征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