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今天的中国,要从了解中国的历史开始。
了解中国的历史,就不能不说这条河。
在中国东部,有一条蜿蜒千里的大运河。它的通航极大地影响中国南北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地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交流。
这是流淌了千年的水上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4月7日至13日,全国百名文化记者从南京出发,经镇江、扬州、淮安,一路北上至宿迁,在春风里行走大运河,亲历江苏“美丽中轴线”,感受江河交汇、人文与自然相融、历史与现代碰撞而产生的澎湃力量。
一
运河的生命是水。
“平均每20秒就有一艘船只通过”。4月9日上午10时,暖阳下的镇江市京口区谏壁船闸,一艘艘货船正推开运河的波浪,平稳地从这里驶入长江。
被誉为“江南第一闸”的谏壁船闸,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黄金水道的“十字”交汇口,是苏南运河上唯一直通长江的复线船闸。
此时此刻,运河与长江水位恰好齐平。无需开闸放闸,现代版的“舳舻转粟三千里”在眼前上演。
一条运河通古达今、流贯南北的神奇伟力令人惊叹。
谏壁船闸控制中心
京杭大运河全长近1800公里,历经六个省市,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联起沿线数十座城市。
行走在大运河畔,历史的时钟仿佛在耳边滴答作响。
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大运河承担了重要的货运、灌溉和防洪任务。它不仅是沟通中国南北的大动脉,还是连接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
以前,人们常说“大运河上漂来紫禁城”。在近千年的历史岁月中,大运河每年为北京带来了约400万石粮食,并为故宫建设带来了大量砖瓦、石材、木料。
如今,运河之水激荡着时代发展浪潮,依然保持着强劲的活力。
在江苏,四个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已经建成。作为全球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大运河江苏段通航里程占全线3/4,常年有13个省市的2万余艘船舶通行,年货运量5亿多吨,相当于8条京沪高速公路或3个三峡船闸。
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说,滔滔不息的长江与绵绵不绝的运河构成的“黄金十字”,共同托举着长三角这一中国极富活力的经济板块。
运河泱泱,泽润千里。
当一条河与另一条河不期而遇时,会有一番什么景象?
春日午后,登上淮安水上立交的桥头堡,入眼便是一幅震撼场景:平原千里莽莽苍苍,诸水聚散浩浩汤汤。
淮安水上立交是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京杭大运河和淮河入海水道在这里十字交叉,却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淮河入海水道在地表,淮河水经过河床自西向东流向黄海;而运河航道位于半空中,南来北往的千吨级货船在“桥”上有序通行。
大运河与每一条江河湖泊的碰撞,都会产生荡气回肠的交响曲。在京杭大运河修建史上,劳动人民以卓越的聪明才智和巨大的创造力,解决了开辟水源、保持水量、改造地形、克服洪害等系列难题,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治水奇迹。
“一条人工创造的、活着的、不断生长的运河,让我们赞叹人类智慧的伟大。” 参观完谏壁船闸、三河闸、洪泽湖大堤、苏北灌溉总渠、水上立交等运河相关水利工程后,不少记者发出这样感叹。
江河交汇,激荡着时代洪流奔涌向前的奋进力量。
二
运河流淌的是文化。
夜色降临,华灯初上。可以“一眼千年”的镇江西津渡仿佛披上华丽的晚礼服,美得让人吃醋。古街上游人如潮,热闹非凡。
“师傅捏,您来吹,好吃又好玩”。“非遗进景区”西津大市一条街,一家名为“互动吹糖”的33号摊位主,正从加热的小铁锅中,挖出拇指大小的一块糖稀。通过揉、捏、拉、摁等动作,经小朋友轻轻一吹,略加修饰,一只活灵活现的小龙就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西津渡的整条街上,布满了各种非遗文化展示摊位。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在这里交汇,让传统文化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西津渡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界处,从三国时期开始,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李白、孟浩然来过,王安石、苏轼来过,陆游和马可 · 波罗也曾在此候船。清代以后,由于环境变迁,其渡口功能基本消失,但活化石般的风貌基本完整被保存下来了。
行走在西津渡繁华的古街上,可以看到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路面,元明时期的石塔,晚清时的楼阁。这里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渡历史街区,一直被视为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
宛如运河边一艘即将扬帆起航的巨船,坐落于扬州三湾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了古城扬州新的文化地标。建成开馆仅一年半时间,参观人数便突破240万。
在这里,可以读懂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今生”。
作为国内首座集文物保护、科研展陈、社会教育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运河主题博物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展出了从春秋至当代反映运河主题的各类文物展品逾万件(套),涵盖古籍文献、书画、碑刻、陶瓷器、金属器等。
博物馆内最大的展品,是从河南开封附近提取的大运河河道,长25.7米,高8米,占据了整整一面墙。今天,这段河道已经完全淤平成陆地,埋在地下。但唐、宋、元、明、清历代河道底层土色、沉积文物依然清晰可见。
大运河的开凿,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下令修建邗沟,欲以水路沟通江淮,争霸中原。这是京杭大运河淮扬河段的前身,吴王夫差也被称为大运河“第一锹”的开挖者。
估计当时很少有人想到,这个原本为军事目的落下的“第一锹”,最终成为一项泽被千秋伟大工程的重要起笔。
“三千年凿空,五千里水路,南北缀连江湖河,东西联络海陆川”。通史展《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全力撷取运河沿线省市的亮点特色,通过文物、辅助展品、图表、照片、场景、模型等多种手段,对大运河实现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解读。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整个展厅都是绝佳的“打卡”地。这里复原了中原、燕京齐鲁、江淮、江南四个地域城镇村落的街巷空间,时代风格跨越唐宋至明清。走在展厅中,仿佛行走在一幅自北国到江南的民俗风情画中。
伴随着一滴水滴落的声音,各处的河水从四周蔓延到观众脚下,一圈圈水波随着观众的脚步荡漾开来。“河之恋”数字化专题展厅,270度整墙环幕通过“水、运、诗、画”四个章节,带给观众对“流动的文化”的唯美想象。
博物馆外,古运河蜿蜒流淌,文峰塔、大运塔、天中塔相映成趣,在运河边形成了“三塔映三湾”的独特景观。
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正式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含有河道遗产27段,相关遗产点58处。
三
运河两岸是故乡。
春光明媚。走进宿迁市蔡集镇牛角淹新型农村社区,干净整洁的村庄,美丽舒适的庭院,多姿多彩的田园,让人的心境一下舒坦起来。
牛角淹是个有故事的村庄。这个在黄河洪涝时取土筑坝而形成的古村落,充分利用现有水面,做足“牛文化”和“农耕文化”两篇大文章,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里不仅有卫生室,还有休闲公园和集文化展示、老年活动、村民议事、卫生服务为一体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生产生活用的石磙、煤油灯、旧木箱……富裕起来的村民并没有将这些“旧家什”完全抛弃,而是作为“乡愁”保留下来,供后人参观。
在这里,历史与现实再一次碰撞出绚丽的火花。
因“运”而生,因“运”而盛。大运河见证无数城市和村庄崛起。
好景满目,流淌幸福,运河两岸人民的千年愿景,正在变为现实;一幅古今交汇、人水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铺展。
扬州做靓“运河原点”。徜徉运河三湾风景区,春风拂面,草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谁曾想到,过去这里曾聚集80多家污染企业。生态整治为运河带来重生。从东关古渡到三湾景区,一到旺季游人几乎天天爆满。去运河大剧院品传统曲艺,到老字号尝淮扬美食,处处皆有运河风味。
镇江打造“运河名城”。穿行在地处江河交汇处的这座城市,随处可见与运河相关的遗迹。大江风貌与小桥流水在这里交汇,悠久历史的沉淀与现代都市的活力在这里共生。镇江正以江河交汇文化与遗产保护传承为内核,建设“五口通江”文化展示区,倾力打造“运河文化特色名城”。
淮安再现“运河胜景”。乘船夜游清江浦,里运河两岸灯火通明,霓虹闪烁。过往的兴盛之景、繁华之美被一一还原。大运河的“点石成金”,使得淮安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南北漕运的“咽喉”,也拥有“运河之都、九省通衢”之称。近年来,淮安聚力打造“运河之都”百里画廊,全力绘就如意安澜、泱泱治水、传世古堰、湖山胜境等“淮上四卷”,努力让大运河成为高质量发展的致富河、高品质生活的幸福河。
宿迁深掘“运河富矿”。漫步骆马湖公园松软的沙滩,吸一口三台山国家森林公园清新的空气,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乾隆赞叹这里为“第一江山春好处”。从建设运河湾生态公园,到打造皂河龙运城,宿迁正“一盘棋”统筹,将大运河沿岸生态景观与环境遗产,连缀成一条熠熠生辉的文化长廊,将“项王故里、中国酒都、水韵名城”三张名片擦得更靓。
以生态起笔,以文化落笔。千年运河正掀开新的一页,绽放新时代青春芳华。
一周行走很快就结束了。只是匆匆一瞥,我们便领略了大运河这部百科全书多彩的一面。
它是古老的,又是新生的;它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它是流动的,又是固态的;它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它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
在这里,我们可以读懂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