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房四宝”序厅实景。
安徽省少年文物诗词大会。
安徽博物院外景。
“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实景。
“初心映江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实景。
“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展览实景。
安徽博物院原名安徽省博物馆,于1956年正式建成对外开放,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全国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首批公共文化设施学雷锋志愿服务示范单位,获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一星级全国青年文明号”。
立足完整的藏品体系,精心打造高品质展览。安徽博物院现藏文物31万余件,拥有涵盖整个历史发展进程的藏品体系。特色藏品包括商周青铜器、汉代画像石、古代陶瓷器、宋元金银器、文房四宝、明清书画、徽州雕刻、古籍善本、契约文书、近现代文物及潘玉良美术作品等。在古字画装裱修复、青铜器保护修复、碑刻保护拓片、出土木漆器保护研究、油画保护修复等方面技术力量雄厚,水平居于全国前列。
近年来,安徽博物院立足完整的藏品体系,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充分挖掘安徽特色地域文化和馆藏文物资源,打造中华文明、地域文化、红色主题、考古成果等展览系列,丰富优质文化供给,讲好“安徽故事”“中国故事”。“徽州古建筑陈列”“皖风徽韵——安徽历史文化陈列”“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分别荣获第七届、第十届、第十三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四十年”荣获第十六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特别奖”。
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徽博物院着力打造“四史教育在安博”品牌。党的十八大以来,先后策划了“向往——‘我’与安徽改革开放40年”“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决胜——全面小康路上的安徽”“初心映江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展”“山河安澜——淠史杭灌区主题展”等展览,弘扬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以上展览均入选国家文物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
落实全学段推广计划,积极发挥博物馆“大学校”作用。立足安徽特色,讲好中国故事,精心打造“红色记忆系列”“安博会客厅”“安徽文博讲堂”“安博剧场”等社教品牌,“徽学堂”“博物馆里话青铜”“博物馆里探陶瓷”“博物馆里品书画”“博物馆里筑徽韵”等代表性教育项目库,及“博物馆里的节日”“博物馆趣研学”“博物馆里晓科普”“博物馆里观天下”等专题性教育项目库,持续开发与之配套的课程(教材),做到活动常态化、系列化、精品化。
不断夯实馆校合作基础,与大、中、小学校开展“博物馆里悦文房”“历史教材里的安徽文明史”等教育活动,打造“徽州古建”课程,让博物馆资源进校园、进课本,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开放共享。与学校、科研院所、社区、部队等共建“教育联合体”,重点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外研学实践活动基地。充分发挥阵地作用,开展“我和神兽有个约会”“新安书院招生记”“安徽省少年文物诗词大会”“小小红领巾成长志”等主题教育活动,打造“大唐风华秀”“西域风情秀”“春秋风云”“博物馆之夜”“花朝在安博”等沉浸式体验活动,将国潮元素与传统文化融合,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阐释文物蕴含的丰富内涵和当代价值,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未来。
持续优化文化供给,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建成首个线下数字体验馆“安博智时空”,将主题创意、空间设计与数字展示技术相融合。以“安小博游历记”为主题,围绕江淮地区青铜文化,通过动画故事、互动体验、VR场景等方式,为公众营造集科技感、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沉浸式空间体验。创意设计安小博等“小神兽”系列卡通形象,获得9个外观设计专利。
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升级观众服务平台,上线安徽博物院小程序,基于图像识别技术,实现定位、展示、导航以及知识图谱等功能,深化数字赋能。
安徽博物院志愿者团队以“弘文博物颂历史,志愿奉献传爱心”为宗旨,广泛参与陈列讲解、咨询导览、社会教育、文化宣讲等服务项目。先后获得中国博物馆十佳志愿者之星、中国博物馆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活动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全国博物馆志愿服务典型案例等24项国家级、省部级表彰,成为安博培育精神文明、展现时代新风的靓丽名片。
将质量标准贯彻到公共服务之中,2022年获得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开展公共空间提升工作,合理配置导览人员,通过大屏宣传、常态化巡展等方式,引导文明参观。在周末、节假日等时段,增加讲解批次,通过充实志愿者队伍、增加语音导览设备等方式,提升讲解服务能力。建立意见收集、处理与结果反馈机制,开展常态化满意度调查,精细化参观服务,提升参观体验。
广泛跨界携手共赢,探索“博物馆+”模式。实行“大文创”模式。文创与展览、社教联动,举办“大唐风华秀”“西域风情秀”等大型体验活动和“围‘博’雅集”、徽墨酥品鉴会等文创主题沙龙,解锁博物馆文化新体验;与科创企业深度合作,推出手机壁纸、数字藏品等数字文创产品,线上曝光度累计达6亿次;与知名品牌合作,打造主题餐厅、文创快闪店等主题空间;携手百年老字号,打造“舌尖上的安博”系列产品,推动博物馆文化融入百姓生活。400余款“文创+科技”“文创+美食”“文创+生活”创意产品,线下受众近千万人次。利用春节、中秋等节日与中国银联等开展文旅消费季、文化惠民季等主题惠民活动40余场,满足观众把“文物”带回家的愿望。
打造“非遗传习工坊”。与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教学基地”,建立“非遗传习工坊”,常态化开展专项研学课程、非遗传习活动、特色民俗活动等,推动文物资源与非遗技艺融合赋能,如“博物馆里享非遗”教育项目,推进馆藏历史文物资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深度融合,以“文物+非遗”呈现安徽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与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在唤醒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认同、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推出“家门口的博物馆”。与多家商业综合体合作,将“安徽文房四宝”“共饮一江水——三星堆·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安小博游历记”等展览送进城市中心商业空间,拓宽文化服务路径。充分发挥省级龙头馆作用,依托省博物馆协会和博物馆联盟平台,先后向市、县成员单位推介“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图片联展”等多个联展,在全社会营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珍贵文化遗产的氛围。
扩大交流合作共享,增进文明互通互鉴。作为首批安徽省国际交流合作基地,安徽博物院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动展览“走出去”与“引进来”。联合国内10余家博物馆响应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引进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展”,为安徽省政府“丝路精品”工程打下重要文化交流基础;原创展览“吾心安处——古琴文化空间”获“扬帆出海:中华文明国际展示推介活动”重点推介项目,被纳入“中华文明国际展示优秀项目库”。向文化和旅游部报送“茶文化展”“剪纸展”等展览选题,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展出“从透纳到莱顿——英国绘画的黄金时代”展,计划引进古希腊文明、波斯文明等主题展览,打造世界文明展览体系,促进中西文化交融互鉴。
与上海博物馆等建立战略协作机制,依托长江流域博物馆联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等平台,筹划淮河流域博物馆联盟建设,主办或联合策划“璀璨星光——凌家滩文化展”“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绿鬓朱颜——明清时期女性绘画题材展”等30余个展览,推动考古中国、长江文明、中华文明探源等系列展览交流落地。“皖乐徽声——安徽音乐戏曲文物展”“明德至善 家国天下——徽州优秀传统文化展”等20余个安徽地域文化系列展相继走向全国。
依托安徽省博物馆联盟,为全省提供“菜单式”展览服务,向百余家市县馆输出230余场图文展览,惠及数百万观众。帮扶安徽省美术馆、阜阳市博物馆等32家场馆策划展览百余个。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安徽博物院将以创建国家卓越博物馆为目标,到2025年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完善、社会影响力凸显的高水平博物馆。到2035年,安徽博物院体系和功能将更加完善,软硬实力更加强劲,文化供给更加丰富,运行机制更加健全,品牌效应更加彰显,建成中国一流的博物馆。
(文图由安徽博物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