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5年半后重新开放的黄山天都峰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侯瑞冬 摄
黄山天都峰在经历了“超长假期”后不久前重新开放,景点轮休这一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热议。就像人在工作之余需要休息一样,伴随旅游的快速发展,景点也需要休养生息。黄山实施山峰轮休由来已久,作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黄山山峰轮休取得了良好的生态保护效果,为黄山旅游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生动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从生态系统保护出发
“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400多年前,徐霞客两次登临黄山,对天都峰等黄山诸峰赞不绝口。
5月20日,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天都峰结束轮休,正式对外开放。不少游客登天都峰,感受独属于黄山的浪漫和险峻。天都峰海拔1829.2米,峰回路转,犹如天梯,被古人视为“天上都会,群仙所都”。攀登天都峰并不容易,登峰游步道沿峰壁危岩直上,最陡处接近85度。攀爬其上,每一步都是对游客勇气与毅力的考验。
天都峰重新开放后,攀爬其重要节点“鲫鱼背”进入不少游客的黄山旅游必打卡清单。出于安全和游览体验考虑,重新开放后的天都峰每天限流3000人。
为了让游客玩得开心、放心、安心,黄山风景区组建“天都小二哥”服务队,用心用情为游客提供服务:提醒游客注意脚下、帮游客拍照留念、大声鼓励游客勇攀高峰……
天都峰这次休假的时间有点长。从2018年12月封闭轮休,“超级长假”有5年半。据介绍,黄山轮休始于1987年10月,每个轮休期3至5年。近40年来,黄山先后对莲花峰、狮子峰、丹霞峰、天都峰、始信峰等多处景点实行封闭轮休。
为什么黄山要实行山峰轮休?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初,大量游客涌入黄山,当时景区配套设施所提供的接待能力与此不相适应,景区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天都峰、始信峰等热门景点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疲劳”现象:游道两侧植被退化、土壤板结严重,一些树木出现衰弱枯萎的迹象。
“主要还是和黄山对自身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价值认知有关。”黄山世界遗产管理办公室主任方媛说,黄山多个山峰海拔较高,植物生存条件十分脆弱,即便是矮小的草本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也极其缓慢。黄山遗产地内的植物、植被一旦受到损坏,在人为呵护的条件下其恢复过程也相当漫长,在天然条件下恢复的可能性更小甚至完全不能恢复。
“为什么不让山峰歇一歇?”方媛说,山峰也需要“充电”,应该让它们轮流休息。1987年10月,受“海洋休渔期”和“封山育林”的启发,黄山尝试对始信峰景点进行封闭轮休。
1989年4月,始信峰重新对游人开放。当时管护人员对比发现,游道两侧的植物长势良好,部分游人践踏裸露区域已被植物密集覆盖,黄山松偏黄的梢头和针叶重新变成浓绿,灯笼树梢头也有明显增长。当年,景点封闭轮休机制被写入《黄山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管委会应根据保护环境和生态的需要,对重要景区、景点实施定期封闭轮休。此后,天都峰、莲花峰、丹霞峰、狮子峰等热门景点陆续封闭轮休。
“景区景点轮休是从生态系统的保护角度出发实施的有效举措,旅游发展不能竭泽而渔。这一点类似草原游牧,‘逐水草而居’,不固定在某个地方放牧,牧民搬家转场符合自然规律,是一套自成体系的应对自然和管理资源的方法,蕴含了智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苏杨说,如今草原牧场会实施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也是让草原轮休,休养生息。
科学选择轮休“伙伴”
景区景点轮休需要一定的支持条件。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王连勇认为,景区应该结合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首先,整个景区的空间范围和占地面积应该较大,其中的分景点,特别是核心景点的数量也应该比较多,这样才具备轮休的可能。与此同时,非轮休景点可正常接待游客,尽量减少轮休对旅游的影响及其带来的经济损失。
黄山的核心景区面积为106.6平方千米,景点多达800余个,轮休对游客游览的影响不大。另外,景区的众多景点在景观属性上具有同质性。这样轮流开放才不至于影响景区整体吸引力。
黄山集多种身份于一体,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以及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还是长三角乃至华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方媛介绍,这些因素决定了黄山在进行景点封闭轮休时需要慎重、科学地进行挑选、协调。
据方媛介绍,处于高海拔且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景观地域会被挑选出来,将景观价值突出、空间较为狭窄但游客量较大的景点纳入轮休名单。同时,黄山还要考虑保持正常开放,个别山峰进入封闭轮休后,尽量减少对主要游览线路和游客游览体验的影响。
以莲花峰和天都峰为例,两者同为黄山世界遗产突出普遍价值中自然美学价值的典型代表,同时还富有文化底蕴——山中的古道、摩崖石刻以及衍生的黄山画派,体现出黄山璀璨隽永的人文内涵。两峰同处黄山前山,位置相近,知名度高。因此,黄山选择二者作为轮休替换“伙伴”,不会影响游客的游览感受。
与天都峰莲花峰并称为黄山三大主峰之一的光明顶,则地形平缓,环境容量相对较大,恰好也是黄山前后山游线的交汇处。“封闭轮休的景点选择需兼顾保护和向游人开放双重要求,这样游览者无论从前山或是后山开始游览,都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游览环线,因此光明顶不在轮休名单中。”方媛说。
据介绍,黄山对封闭轮休有具体的指标。5种代表性植物:黄山松、黄山杜鹃、灯笼树、南方六道木和三桠乌药,被选定为生长指标固定样株。一旦监测发现,有60%代表性植物的主要生长指标达到了所制定的封闭值或开放值,相关部门就会提出封闭或开放的建议。
这些监测与旅游活动紧密相关。选取的代表性植物样株多处于离游步道较近的位置。研究人员会在游客可触碰的一面,观察样株的新梢,人为难以干扰的另一面则作为生态本底。
天都峰轮休封闭期,黄山还默默做了很多工作。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还提到,轮休期间,要对古树名木长势进行综合评判,对生长势衰弱、极弱的古树名木制定保护复壮方案;另外,在封闭轮休期,还要制定裸露地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并在治理过程中严防外来植物入侵,确保景区生态和植物景观的原真性。
“轮休是一种常见的适应性管理方法,即根据过去科学研究的发现以及本地的实际状况,制定符合本地生态系统的管理方法,确保人的活动不要影响和破坏自然系统。”永续全球环境研究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项目主任彭奎说。
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经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天都峰在休假之后重新开放,进一步提升了黄山旅游的热度和美誉度。“提前一年,我们就对景点内的旅游基础设施进行提升改造,一切从游客游览安全出发。”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园林开发分公司工程负责人王戈说,天都峰重新开放前,他们已完成对游道、观景平台、护栏、垃圾池、标识标牌等基础设施的检修、更换、增添等工作。
黄山让山峰放假,赢得了广泛认可。2014年,“黄山景点封闭轮休”被列为“中国履行《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五次国家报告”的典型案例,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向全球发布。案例高度肯定了黄山以“封闭轮休”探索世界遗产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据介绍,黄山施行山峰轮休以来,经过休养生息后的区域内,微生物、植物分布均较轮休前有显著变化,植物生长更茂盛,植被覆盖率提高。
“据我所知,国内风景区将景点轮休写入法规,制定可执行的具体指标,并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黄山是第一个。近40年的实践证明,景点封闭轮休对黄山生态恢复是一项极其有效的保护措施,对实现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媛说。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黄山市徽州区西溪南镇以“西溪南枫杨林”名义,向社会各界发出一封信。信中提到,西溪南是黄山市极具代表性的千年古村落之一,徽州文化遗存丰富,尤其是该村临河的枫杨林及湿地,是远近闻名的打卡景观。为呵护好西溪南村生态环境,对该村枫杨林湿地实施轮休措施,并开展植被修复,消除游人踩踏形成的“羊肠小道”。
去年7月,江西萍乡武功山景区经研究决定对金顶部分区域草甸进行生态轮休管理,轮休期为3个月。
武功山景区拥有全球同纬度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山地草甸。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武功山草甸的病虫害发生频率、规模和范围有逐渐增加的趋势,草甸生态系统遭受一定破坏,草甸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和分布格局发生了改变,使得山地草甸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青春没有售价,直抵武功山下。”近年来,“大学生特种兵征服武功山”现象使武功山火速“出圈”,2023年, 武功山共接待游客400.35万人次。其中,徒步、夜爬、露营爱好者众多。
“游客多了,总有些人不走寻常路,金顶部分区域草皮秃了,因此需要种草修复。”萍乡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武功山是在金顶部分区域进行轮休。草甸修复主要是以当地芒、野古草等为主,这些草种具有乡土性、耐寒性、生长快的特性,能够很好地适应武功山高海拔、低气温的气候条件。修复武功山山地草甸生态景观、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武功山山地草甸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武功山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轮休管理期间,景区通过部分草甸生态分区管控保护草地自然生态,并做好游客疏导分流工作。希望游客自觉遵守相关管理规定及文明旅游行为规范,不进入生态轮休区踩踏草地。
一些生态环境保护专家也提到,应实行“参与性旅游” 引导游客在文明游览的同时,参与到景区的环境保护中。轮休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休养生息层次,还应考虑动态环境监测变量、游客感知和运作成本等因素,制定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另外,黄山等知名风景区都有最大承载量,结合数字化管理等手段,与景区景点轮休机制协同,可以产生更好的生态效益。(记者 曹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