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对话①|群舒文化是最具安徽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
来源:安徽日报客户端 2024-08-05 18:09:34 责编:吕中石


【关于群舒】

安徽江淮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南北方文化交流、传播和碰撞的重要区域。早在夏代至商代早期,就展现出显著的本地土著文化因素,并受到周边文化影响。

西周初年,周公东征平叛了东夷及商代的残余势力,部分族群向南转移,循淮水而至江淮地区,并与当地土著相融合,建立起舒、舒庸、舒鸠、舒蓼、舒龙等群舒方国,成为淮夷族群的重要部分,并在此形成了以兽首鼎、曲柄盉等为典型器物的地域青铜文化。

东周时期,诸侯争霸,江淮地区是吴楚等国争夺的主要战场,群舒国小而势微,周旋于各大国之间,终为楚所灭。

群舒文化承袭了中原文化风格,与周边的楚文化、吴越文化等不断融合渗透,根植安徽江淮地区,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征。

被采访人 徐大珍 安徽省博物馆协会秘书长 研究馆员

5月18日-8月18日,《融汇四方,光耀江淮——群舒文化展》在安徽博物院开展。

本次展览集聚全国22家博物馆170余件青铜器、陶器以及玉器、原始瓷器,精品纷呈,全方位展示群舒文化的独特魅力,带您回望文明之路,阅尽历史烽烟,感悟文化灿烂。

记者特采访安徽博物院徐大珍老师,一起分享群舒文化的魅力。

 

群舒在什么地方?

记者:徐老师您好,5月18日安徽博物院又有一个新展即将上线,就是我们的群舒文化展。这一次的主题是“融汇四方,光耀江淮”,还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徐大珍: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博物馆教育和研究”。深度研究地域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博物馆的当代使命。从安徽省博物院来说,我们的使命是要挖掘地域文化。群舒文化是最具安徽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所以我们策划了此次展览。

记者:很惭愧,作为一个地道合肥人,对群舒文化都不太了解。群舒在什么地方?

徐大珍:实际上,在历史典籍中,《春秋》《左传》就对“群舒”有记载。上世纪50年代,在群舒故地——舒城凤凰嘴出土了一批青铜器。一开始学者困惑,这批青铜器既不是楚器,也不是吴器,出土于江淮大地,它们到底属于什么器物?后面陆续又出土了一系列这一风格的青铜器,学者经过研究,大量查阅文献,原来它们属于群舒国。群舒的地域范围在淮河以南、长江以北、西至大别山、东至巢湖,这一区域广阔的丘陵和平原地带上,以舒城、庐江为中心区域。

记者:当时群舒是一个国家,还是好几个小国在一起?

徐大珍:在春秋战国时期,除了像楚、吴这些大国外,也有很多像群舒这样的小国。群舒是若干个偃姓小国的总称,有记载的有舒、舒蓼、舒庸、舒鸠、舒龙、舒鲍等七国,六、巢、宗也被学界认为与群舒有颇多关联,这属于大群舒概念。

群舒从何而来?

记者:群舒文化的根源在哪里?

徐大珍:群舒从何而来?从安徽地理方位来说,它正好属于江淮之间;在整个中华文明的历史上,安徽横跨江淮;而中华文明的一体化,就是南北文化东西文化的交融,最后才形成了中华文明。

在研究群舒青铜器特征时我们就发现,群舒文化根足于本土,同时它又融合了中原文化,特别是山东的东夷文化。我们在史料中看到皋陶,上古的四圣之一,有人说,群舒是皋陶的后裔,偃姓。而皋陶的祖居地就是在山东曲阜,所以有研究者认为,群舒这支舒人一开始生活在山东曲阜东阿。周代分封了很多国家,东夷当时有反叛,舒人被周公东征,南下越过淮河,才到了江淮之间。所以这支舒人是从东夷来,到舒城一带跟我们江淮之间的土著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群舒文化。群舒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体现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最终春秋中期还是被楚所灭。

群舒青铜器有何特别之处?

记者:在先秦众多青铜器文化中,群舒的青铜器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徐大珍:群舒虽是小国,但我们现在讲它是“小国大文化”。在(上世纪)60年代,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商承祚先生见到群舒青铜器的代表性器物兽首鼎后非常惊讶,给予了高度赞誉,还写了一首诗:“莫道春秋舒国小,牛形盆口邈难追。横铉遗制真谁偶,拍案惊看振世奇。”兽首鼎体现了群舒文化的融合特征。

兽首鼎

记者:我知道那件文物,非常萌!特别好奇兽首到底是什么,是鹿吗?

徐大珍:这个兽首,有人说像鹿,有人说像羊,这个小兽首可能是我们的先人对众多动物特点进行综合而成。你看它的嘴部像很萌很温顺的小羊,但角又不像羊角,有点像鹿,是分叉的,所以它是个综合体,我们命名为兽首鼎。

记者:我看到展览简介上还提到了另一件典型器物,也很特别,因为在青铜器里很少能看到脖子那么长的一个酒器。

徐大珍:我们称为曲柄盉。

盉,在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它是调酒器;另一种认为它也可以做水器,里面放水,跟盘一起配合使用。

刚才讲的兽首鼎体现了群舒文化融合的特征,曲柄盉恰恰是最具群舒安徽地域特色的。青铜文明的发展体现的是王权特征,而在我们江淮地区很多地方早期遗址里,就出土有这样的曲柄盉,不过是陶制的。也就是说,先民在制作陶器时就有曲柄盉的形状了,从这个器物特征来看,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群舒人从山东到江淮地区,跟我们当地的文化融合,从中可见群舒文化的发展脉络。

从它的形态来说,它有盘口,还有钵口,形态不一。它的鋬呢,有两种形状,一种是长长的曲柄,中间还有戳点纹,而戳点纹是吴越原始瓷上的典型纹饰,所以这件器物体现的文化交流融合,又跟吴越文化有关联。

曲柄盉

记者:我参观省博时就觉得,楚国青铜器都很大,但群舒的青铜器都小小的,萌萌的。

徐大珍:因为在大国争霸时,群舒无法做成像楚大鼎那样庞大的重器,以及九鼎之尊。 我常说,群舒就是个“文艺青年”,回眸一笑便是千年。它的器物都是萌态的、生活化、世俗化的;它的艺术性也是独一无二的。

随着我们考古发现,在安徽地区的沿长江流域,包括现在的铜陵、芜湖、繁昌这个区域,也都发现了包括兽首鼎、曲柄盉这样的器物。学界认为,这是群舒文化向南进行传播的有力证据,它的范围扩大了。特别是在周边的淮河流域,像河南信阳地区的黄国,湖北的汉川等地,都发现这些类似的器物,特别是曲柄盉。

折肩鬲

还有一个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器物叫折肩鬲。这个鬲最初是陶器,就是烧煮的炊器,也是在我们江淮流域早期遗址当中就出现了。这次我们展览中有一个非常非常大的折肩鬲,我说它是将军,带着一队的中队长、小队长、还有小队员,排队站在那里,很震撼。

这个折肩鬲我们称之淮式鬲,它的形状最早出现在我们安徽地区出土的陶器中,所以是群舒青铜折肩鬲的母形。周边地区也有出现,体现了群舒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本次展览有何创新?

记者:刚刚听您介绍,这次展览在多家博物馆借了不少群舒青铜器共同展出,都有哪些宝贝?

徐大珍:有与兽首鼎相像的觥,在山西博物院也相当于国宝级文物;山东博物馆、沂水博物馆此次也有藏品展出;从河南信阳博物馆借了近20件,这些青铜器常有铭文。因为群舒在典籍中第一次出现就是“徐人取舒”,前期有些学者认为徐国和群舒是同源,后来经考古发现,群舒与徐国的文化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徐国青铜器有礼乐器,也有明确的铭文。我们从江苏邳州博物馆借了近20件徐国青铜器,一组带有徐国铭文的编钟,还有跟群舒类似的兽首鼎,但比群舒兽首鼎更简单,它体现了文化的关联性。从这些藏品也能解读出,群舒很少出现兵器,也没有出土过乐器,所以它确实是个小国。

记者:此次布展有什么创新吗?

徐大珍:此次展览兽首鼎、曲柄盉、折肩鬲、缶分门别类阵列式展出,又有群舒器物全方位组合特征的展示,更有重点文物的独立展示,体现春秋时期沉浸式战争场景,本次展览特别关注了艺术观赏性。刚才讲到回眸一笑的曲柄盉,这次展览中一排十几个,用一种集体舞蹈的形式展现,视觉呈现非常优美。

记者:最后请教一个问题。群舒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形成过程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有哪些重要作用?

徐大珍:群舒文化是最具安徽地域特色的青铜文化。我们常说民族的也是国际的,地域的也是中华的,它所体现的这个文化正好反映了安徽这个区域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的有力证明,全方位反映了我们安徽地区先秦时期整个社会的发展面貌。

本期视频 文案:韩文 陶妍妍 摄制:王珂 韩文 美术设计 常欢欢

(本文部分图片由安徽博物院提供)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