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从未中断,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如今依然与古人血脉相连。这是文明的意义,也是历史的回声。
一颗小小的粽子里,包裹着多少故事?中国出土的最早的实体粽子,距今有多少年?古代的粽子,是用什么叶包的?又是什么馅的?科技考古,为我们揭开安徽古墓粽子的神秘面纱。
请跟随我们的镜头,一起走进杨玉璋教授的实验室,听杨教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和粽子的前世今生。
杨玉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曾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现为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生业、环境以及陶瓷科技考古研究。
科技考古,认识农业起源
记者:杨教授,我特别好奇,咱们科技考古主要是研究什么?
杨玉璋:严格来讲,就是用现代的自然科学手段,检测考古发现当中出土的一些东西,来获得以前肉眼看不到的信息。比如要知道几千年前的人在吃什么,我们就需要去做一些检测。
比如有一些植物种子或者是农作物会炭化,我们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炭化的种子重新找出来,到实验室中去鉴定这些种子是来自于哪些植物,是野生的还是人工栽培的,推断当时的人究竟以什么为食。
也有一些东西没有留下实物,我们会从古人煮饭的陶器中进行分析。因为陶器有很多孔隙,在煮饭的过程中,淀粉颗粒会吸附到陶器表面,我们通过超声的方法,分离提取相关物质,鉴别陶器里面原来煮过什么食物。
记者:通过这种科技考古能证明什么呢?
杨玉璋:了解人类的食谱构成,非常重要。它涉及到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农业的起源问题。老百姓种各种庄稼,水稻、玉米、花生等等,但是这些东西最早都是野生的。它们都在驯化之后成为人类的粮食,那它们什么时候开始驯化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驯化?为什么要驯化?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因为农业出现以后,人类的食物来源就有了保障。它对社会的稳定、人口的持续增长是一个基本保障。
记者:科技考古对今天的考古来说好像作用非常大,不像以前都是凭肉眼或者经验,现在因为有了CT机,有了红外线,能大大地推进考古的进程,是吗?
杨玉璋:是的,相比过去传统的考古来说,我们现在获得的信息要远远超过以前,因为很多的信息是凭肉眼看不到的,科技考古手段,现在越来越丰富,材料方面的、生物的,包括DNA的分析。
端午起源,史学界有两种说法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之《五月竞舟》(清代 佚名)
记者:粽子真的是为了纪念屈原投江才发明出来的吗?
杨玉璋:从我们的文献记载来看,粽子的起源和端午节的起源,实际上是两条线。
粽子早期是节日的食品,也是用作祭祀的食物。根据文献记载,粽子在最早期的时候,南方和北方并不一样,北方地区呢,我们一般有个名字叫角黍,角黍实际上是用菰叶包黍米,把它包成牛角的形状。既是食物,又是重要的祭祀食品。中国古代有很多祭祀传统,比如说祭土地神、祭谷物神,就是我们讲的社稷。它当时承担着祭祀的功能。
南方跟北方还不太一样,南方地区是筒粽,是用竹子为制作材料,大米倒在竹筒里面做竹筒饭,但它也是一种用来祭祀的食品。因为南方多水,在古代人的认识当中,河里面是有河神的,比如说蛟龙,是河神、水神。
古人担心它侵害老百姓的安全,在特定时节,就去把竹筒里面装上米,扔到河里面去祭祀,同时人们也把它作为一种食物。
它跟端午的联系相对比较晚,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记载,至少是在南北朝时期。南朝梁这个时期,有一本书,把屈原跟粽子联系在一起。
记者:您刚才说咱们中国是到了隋唐时期,端午节才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是吗?
杨玉璋:对,关于端午节的起源,现在至少有两种主要观点。
一种观点是民国时期的一位大家,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端午是跟南方百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有关系。龙的形象,先秦时期就是南方百越民族的图腾。百姓每年要在特定时节,祭祀这个图腾。比如说龙舟的形象也是跟龙图腾祭祀有关系的。
还有一种重要的观点就是跟屈原有关的。端午节起源,不管是哪一种,主体的看法就是,它是一种南方的节日。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时期,因为北方战乱频繁,大量的士族南迁。客观上推动了南北方文化的融合,隋唐以后,端午节随着国家的统一,开始由南方的节日推向了全国,成为一个全国性的节日。跟屈原有关的传说也开始在整个中国流传。
记者:唐朝的粽子跟咱们今天粽子一样吗,现在有考证吗?
杨玉璋:目前没看到过实物,但是从文献中看,它的名称还挺多,有角粽、筒粽、九子粽,九子粽连在一块,就像我们现在的粽子一样,好几个一串。
古墓粽子,距今已900多年
900多年前的粽子,长这样。
记者:从考古学角度来说,我国出土的最早的实体粽子是什么时候的?
杨玉璋:现在明确可以讲的,跟现代粽子有关,特别是与南方的四角粽完全一样的,就是北宋末期安徽南陵县铁拐墓出土的粽子,这个时间是最早的,距今应该是900多年。
记者:这两只粽子是哪一年出土的呢?
杨玉璋:201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南陵县博物馆对铁捌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当时是夏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辉研究员带队,将出土文物打包整取到南陵县博物馆室内进行整理,粽子是在被子里面包裹着的。
老太太下葬时是用被子裹着的,肌肉脂肪都降解了,只有骨架保存下来。在右手边上,有两只粽子保存基本完好。这两只粽子跟现在南方的这种四个角的粽子几乎是一模一样,只是体积稍微小一点。
神奇发现,北宋墓里的粽子居然是肉馅的
显微镜下900年前包粽子用的箬竹叶(左)与现代的箬竹叶(右)是不是基本相同?
显微镜下900年前箬竹叶做成的粽绳(左)与现代箬竹粽绳(右)比较。
记者:里面是糯米还是大米啊?
杨玉璋:这两只粽子呢,粽叶外面是粽绳包裹的,有一只完全没有损坏,另外有一只粽角破损。我们当时也在想,粽子里面是不是大米,如果是大米,它应该有大米的淀粉粒,甚至有稻壳的植硅体。植硅体有固定的形态,它很抗腐蚀,保存时间很长。
所以我们当时做了两个实验,一个是淀粉粒的实验,一个是植硅体实验。我们看到了大米的淀粉粒,一团一团的,是复粒淀粉。而且可以看得很清楚,大部分都糊化了。
记者:糊化是什么呢?
杨玉璋:就是加热,高温加热。
记者:煮熟了!
杨玉璋:对,我们现在煮过的米饭,在显微镜下看到,加热过程中晶体结构被破坏了,比如十字消光消失了,还有些边缘模糊了。我们就能证实它是经过高温加工过的,那就是说这里面肯定是大米。是不是糯米,从实验上看不出来,但我们根据文献记载判断,应该是糯米。
我们当时还想知道,粽子里边是不是有什么馅,是不是有枣。在CT扫描中,枣核没找着,却发现一块四四方方的,很明显的肌肉纤维。
记者:猪肉是吗?猪肉味的?!
杨玉璋:应该是猪肉,我们看得很清楚,一条条排列的肉的纤维,肉粽子在南方地区现在很常见,猪肉是最常见的,也可能是其他肉,但牛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北宋时南方地区对于耕牛特别重视,它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当时是不允许随便杀牛的。
从文献记载来看,我们觉得猪肉可能性比较大。包粽子的叶子是箬竹叶,包括外面的绳子,是把箬竹叶子撕成一条一条,拿叶子扎的。
神秘墓主,原为诰命夫人
南陵县铁拐墓出土的部分文物。
记者:为什么陪葬会带两个粽子?我太好奇了。
杨玉璋:可能是个风俗,江西德安的南宋墓,也发现两个粽子,这两个粽子也在右手边,据说死者手里面拿了个桃树枝,粽子还挂在树枝上呢。这可能是南方地区,我们江西安徽沿江这一片的埋葬习俗。
记者:这老太太过得挺好呀,走的时候还有肉粽子吃,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杨玉璋:发掘的时候棺上面有一块布,上面有字,上书安康郡太君简氏之枢(还是管氏之枢?),是一个朝廷的命妇,有诰命在身的。
记者:什么叫诰命在身呢?
杨玉璋:这是当时皇家对高官的母亲或者夫人赐予的一种封号。
记者:有诰命在身的一个官夫人,所以出土的东西特别多。
杨玉璋:对,很丰富。房子模型、大量的木俑,还有其他的,陶瓷器、金属器。
记者:您刚才说食物也代表了我们文明的发展,宋朝人是不是吃得也特别好?
杨玉璋:宋朝的文化和经济相对来说是比较繁荣的,特别是在南方地区,从农业的格局上来讲,它是属于传统的稻种农业区,这个区域的人是以大米为主要食物,宋代北方是以旱作物为主的区域,所以南北方有差异。
记者:这两个粽子是怎么保存的?
杨玉璋:实际上粽子里面,现在看就是沙土。
所有的大米等物质其实已经降解了,后来因地下水等各种原因,有些东西渗进去,这个粽子,实际上只是外面的粽叶和绳子看起来是好的,里面已经完全被替代了。表面干燥处理以后,用现在的文物保护措施保存下来。
视频策划、文案:韩文
出镜:陶妍妍
摄制:韩文 关敬生
美术设计:王子强
本文部分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