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历史的尘烟,楚人东渐江淮的历史,是中华大地多元文化交融发展,最终汇入中华文明历史长河的光辉历程。淮水汤汤,千年楚都犹在;楚韵悠长,道不尽寿春往事。近年安徽淮南武王墩考古发掘,被武汉大学楚文化专家徐少华称为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楚文化领域最重要的发现”。
武王墩墓从哪些方面被证实是楚墓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武王墩墓墓主的基本确认,对李三孤堆墓的学术争议有什么样的影响?考烈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我们特别邀请楚文化专家、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少华为我们讲述楚文化对江淮乃至安徽地区的重要影响。
徐少华,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青铜器、简帛文献、中国历史地理、楚文化和商周考古方面研究和探索。
武王墩墓,近一个世纪以来楚文化领域最重要的发现
记者:徐教授,武王墩墓从哪些方面证实,是楚墓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呢?
徐少华:这就是目前国内外社会或学术界都在关注的问题。我们现在发掘的楚墓有一万多座,占全国东周墓葬的百分之六七十。学界判断一座墓葬有多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墓坑的大小,武王墩墓葬的开口是51米,以前我们所发现的那些比较大的楚墓,开口多是二三十米或三四十米的。楚墓有个很大的特点,多层台阶、逐渐内收。
楚墓有个很大的特点:多层台阶、逐渐内收。(资料图片)
记者:它是21级台阶。
徐少华:对,武王墩墓是21级台阶。
就我们目前已经发掘的楚墓来看,武王墩之外最高等级的是15级,那是一座封君墓,相当于是楚国的上卿,和宰相同级别的,比楚王墓少了6级。这个6级,估计就是上卿和楚王之间的等级差了。
另外一个方面呢,台阶下面就是墓室,也叫椁室。也有尺寸的大小,包山2号墓里面分五室。
在湖北枣阳的九连墩大墓,当时觉得规模很大,但它里面也只有五个室,武王墩之前发现的最大楚墓是天星观一号墓,椁室内分七个室。
我们目前发现的七室墓葬很少,五室的墓葬也不多,而九室的墓葬是没见过的,这是第一次。
从它的规格和规模来讲,墓坑的尺寸、台阶的多少、墓内的分室,都是超过以往所发现的一万多座楚墓的。
规格大小意味着等级的高低,周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什么级别的人就用什么级别的礼,你用了超越你身份更高等级的礼,那就叫僭越,一般的贵族都按照自己的身份等级在行事。
记者:当时也是等级森严。
徐少华:对。另外,结构最复杂。武王墩九个室,每个室结构做得都非常好。46年前我读书的时候,包括我当老师,以后教学生的时候,我们以为九室就是在已知七室的基础上做一个简易的改进变成九室,但去武王墩一看,完全不是一码事。
李三孤堆墓出土的铸客大鼎。
它的椁室做得非常复杂,里面的随葬品自然很多了,现在只公布了一部分,比如说武王墩的大鼎,比铸客大鼎还要大一点点,至少尺寸大一点点。重量会不会重一点呢,不好说。器壁厚一点薄一点都会改变重量的不同。
从这些方面讲,武王墩是我们目前发现的一万多座楚墓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
李三孤堆,90多年学术争论划上较为完满句号
记者:对,这些都可以佐证武王墩墓是目前规模最大的楚墓。武王墩墓墓主的基本确认,对于李三孤堆墓的学术价值有什么样的影响?
徐少华:1933年,李三孤堆墓被盗,到现在为止91年了。三次被盗总共出土的器物,学术界一般认为是近千件礼器。
如曾姬无卹方壶,它是一对。铸器的年代比李三孤堆墓还要早100多年,上面铭文比较长,内容非常重要。反映出当时楚国和曾国结亲之事,这是我们以前都不了解的,尤其反映了在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的,和周天子是一个大家族的曾国(姬姓),那个时候还在和楚国结亲家,铭文用明确的纪年记载了这件事。
李三孤堆墓出土的曾姬无卹方壶。(资料图片)
学术界在90年前就开始讨论,李三孤堆墓主到底是谁,大家当时一般认为有两种可能。因为李三孤堆墓,既出现了楚王酓前(考烈王熊元又称熊完),也出现了熊悍(楚幽王)的器物。
因为古文字变化较多,与文献记载的考烈王和幽王的名字不完全相符。在武王墩发掘之前,虽然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楚幽王,但是学术界还不能作为定论,因为还有一些疑问存在。
而武王墩墓里面的铭文只有熊元,没有熊悍的。武王墩发掘之后,李三孤堆大墓墓主的问题更加明确了,为90多年的学术争论划了一个比较完满的句号。
寿春往事,考烈王的最后时光
记者:楚国人在鼎盛时期,也是占据半壁江山的泱泱大国。楚国的势力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扩张到安徽的呢?
徐少华:楚国人在800年的发展历程中,第一重心是北上中原,其次是东进淮夷。去不了中原了,兵锋一转就向东发展,进入到安徽江淮地区。大约在公元前650年,楚国人进入阜阳、六安一线,然后逐渐向东推进。
春秋中晚期,在合肥以西,蚌埠、六安、凤台等地,吴国和楚国又争锋相斗了100年。这一百年间,多数时间是楚国人略占一点优势。楚国人在安徽这个地方的经营,最少的地方250年左右,两个半世纪。多的地方,前后有400多年或者四个半世纪左右。
楚国都城迁徙图。(资料图片)
记者:那为什么会在公元前241年将都城迁到寿春呢?
徐少华:早年的时候,中原列国既看不起楚国,亦看不起秦国。秦楚之间长期结盟,通婚联姻好几百年。秦楚两国国力强大之后,就涉及谁来统一天下的问题。
大家最早都寄希望于楚,但楚在和秦的争夺过程中间,几次关键的时刻都失败了。
当时秦国人既占了国力的优势,同时也占了地利的优势。秦军长驱直入,把楚国最早的根据地,那些经营了几百年的都邑,都相继一个个地拿下来了。
楚王首先跑到淮阳,躲在韩赵魏的后面。河南淮阳属于中原大地,亦是楚人最早的发祥之地,但韩赵魏也经不起秦国的几轮攻击,不久后楚、秦又直面相交了。
寿春不管怎么说,楚国人在这里先后经营了几百年,有一定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楚国人迁都于此,看能不能找到最后反扑的机会,但是楚国人在关键的时候一错再错,已经没法挽救这个败局了。
记者:考烈王也是第一位生活在寿春都城的君王,楚考烈王在寿春生活了多少年?
徐少华:三年,三年之后他就去世了。实际上考烈王,包括他的父亲顷襄王,本来也想进行内政外交的改革。考烈王和他的令尹春申君黄歇,都是有一定作为的人,但他们缺乏当年楚悼王和吴起那样的胸怀和胆略。
在考烈王和他的父亲顷襄王东迁之后,据文献记载,楚人有个短暂的复苏过程。公元前241,关东列国重新合纵攻秦的时候,大家都公推考烈王来当头,一起去攻秦国。
说明当时楚国的实力,在东方列国中仍是较强的,包括公元前224年至前223年,秦楚之间大决战的时候,楚国仍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楚人每每在关键的时刻失算。
记者:考烈王在当时还是受到一定认可的。
徐少华:对。考烈王和他的父亲顷襄王是想做一番事业的。
文化融合,安徽文明基因里的楚文化
记者:请您谈一谈楚文化,对于江淮乃至整个安徽地区的影响。
徐少华:楚人是中原华夏人的后裔,是从中原慢慢向南迁徙的。在楚人比较弱的时候,是由北向南迁,他们要避开北边那些强大国族的锋芒,退到湖北西部的江汉之地,在那里发展建设了几百年。春秋早期,楚国的势力迅速上升。公元前600年前后,楚国成为春秋五霸。到了战国时期,在战国七雄中间也是独树一帜。
安徽出土的鄂君启金节(战国)是当时水陆交通运输的凭证。
楚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容性、包容性,融合、包容、创新。楚人来自中原,到了南方之后,吸收了众多南方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楚文化。楚文化对江淮地区,尤其是安徽地区,有一系列的重要贡献,创造了颇多第一。
楚人第一次把安徽地区的众多族群从一盘散沙凝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民族大家庭。这个大家庭,就是我们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基础之一。
第二点就是政治上的统一,因为在楚人进来之前,江淮地区(包括安徽)政治体制各不相同。有的比较进步,有的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状态。楚人进来之后,逐步推行郡县制。在当时来说,是相对先进的行政管理体制。
第三点就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修建寿春城,使其迅速成为当时列国范围内屈指可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楚人在这里兴修水利,进行交通建设。鄂君启金节是最好的例证,芍陂(安丰塘)至今2000多年还在发挥作用。
记者:对安徽影响深远。
徐少华:为我们后来安徽的发展进步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就是楚文化的贡献。
视频策划、文案: 韩文
摄制:韩文 王珂
出镜、美术设计:董一帆
专业指导单位:安徽省博物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