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深处有“毛峰”
来源:合肥晚报 2025-04-24 16:04:04 责编:孙书文

         黄山之巅,云海翻涌,这里不仅饱含着独特的自然奇观,更孕育着浸润徽茶文化的绿叶——黄山毛峰。

又到一年春茶季,腰挂茶篓的茶农穿梭在茶垄间,小心翼翼地采摘下第一片鲜叶,传递春天的气息……让我们跟随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探寻这一中国名茶的传奇之路,感受悠然飘荡的茶韵。

名山云雾,孕育灵草

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成天满山云。自古以来,黄山地区由于山高,土质好,温暖湿润,云雾缥缈,很适合茶树生长,因而产茶历史悠久。

据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安徽省志·供销合作商业志〉茶叶经营篇名茶简介章资料长篇选录(之一)》记载,“黄山毛峰,系采摘幼嫩芽叶,经特种工艺制作而成。为国家外事礼茶,国际名茶。产于安徽省南部气势磅礴、景色秀丽的旅游胜地——黄山。黄山产茶历史悠久,在明朝万历年间就相当著名。明·许次纾在《茶疏》(1597)中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往郭次甫亟称黄山,黄山亦在歙中,然云松罗远甚。’”

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成就了黄山毛峰优异的内在品质,还流传着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传说至今为茶客们津津乐道。

明代天启年间,黟县县令熊开元游黄山迷路,偶入山寺得饮奇茶:此茶色微黄,形似雀舌,身披白毫,冲泡以沸水,热气绕碗一圈后,移至碗中心,然后腾然升起,呈白莲花形,幽香满室,询问便知名黄山毛峰。寺僧赠茶时叮嘱“须用黄山泉水冲泡”,方可见奇景。

熊开元回衙后,以此茶款待同窗旧友太平县令来访。太平县令大喜,即将此茶进呈皇上,希邀功请赏,但却未见有白莲奇景。熊县令亲取山水复现奇观,被升任为江南巡抚。熊开元深受触动,认为黄山名茶都如此品质清高,人亦应如此。于是前往黄山云谷寺出家为僧,法名正志。

这个传说赋予黄山毛峰神秘的色彩,也蕴含着黄山毛峰独特的魅力,令其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

锋显毫露,香飘四海

黄山毛峰的正式确立始于清光绪年间。据馆藏档案记载,“莲花庵旁就石隙养茶,多清香,冷韵袭人断腭,谓之黄山云雾茶”,即今之黄山毛峰的前身。清光绪年间(1875年后),徽州歙县漕溪茶商谢正安(又名谢静和)在黄山漕溪(位于黄山东麓俗称小北源)创办谢裕大茶行,每年清明亲率茶工至汤口、允州等地精选鲜叶,经反复研制形成独特工艺。

谢正安创新制作的茶叶形似雀舌均齐壮实,锋显毫露,色似象牙,鱼叶金黄;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醇甘;叶底嫩黄,肥壮成朵。又由于该茶“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漕溪既属黄山源,于是谢正安就结合产地和外形取名为“黄山毛峰”。

光绪初年,谢正安将黄山毛峰引入上海,一上市即获茶界盛赞。沪上名流争相品鉴,使其迅速成为高端社交场合的珍品。凭借独特的香气和精湛制茶技艺,黄山毛峰不仅风靡江浙,更远销华北、关东地区。

至清末,“黄山毛峰”香飘万里,有口皆碑,被公认为绿茶中的极品。英俄等国茶商也纷纷争先订货,博得了“名震欧洲四五载”的美誉。而谢氏家族也经过多年经营,终于成为名震徽州的大茶商。

世代传承,美誉绵延

新中国成立后,黄山毛峰屡获国家级认可:1955年,入选“全国十大名茶”;1982年,获商业部“名茶”称号;1986年,成为外交部指定外事礼品茶;1987年,再获商业部“部级优质名茶”称号……

在黄山毛峰的原产地黄山,茶农恪守传统工艺,利用自然条件,发展高山茶园,培育优质鲜叶。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62年《安徽黄山管理处关于春茶生产情况总结报告》中就提到,“自四月十九日开始采制,至五月三十日基本结束。在这段时间内共有12个雨天,30个晴天,出勤1993人次,总共制成干茶2558.8斤,其中(特级毛峰700斤,一、二、三级毛峰300斤,烘青1558.8斤),由于加强了领导,采取了一些措施,保证了茶业质量。”

从档案中可知,黄山毛峰的品质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级。所有鲜叶在采摘后,会拣剔出不合要求的叶和梗,确保每片芽叶形如雀舌、匀净无杂。特级茶则更为严苛,限定为清明前后采摘,以初展的一芽一叶鲜叶为标准。传统制作流程尤为考究,上午采摘,下午制作;下午采摘,当夜制作,以此保证成品的质量和新鲜。

一杯上好的黄山毛峰,滋味由清雅入绵厚,层层递进,越品越有味道,正所谓“白毫披身似雀舌,茶笋金片数毛峰”。

历久弥新,匠心传承

自清代以来,安徽茶业长期重外销,出口兴则生产兴。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安徽茶业开始增加生产名优茶比例,逐渐形成内销茶为主,内外销兼顾的新格局,这也为黄山毛峰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这在档案中亦有描述。

“黄山毛峰是传统名茶,享有较高的声誉。茶叶市场放开以后,我区茶叶购销打破了独家经营的局面,实行有控制地放开,放管结合,结束了过去(特别是一九八二年、一九八三年)我区出现的腊雪纷飞背茶袋、走南串北推销粗茶的历史,茶叶产销健康发展。”安徽省档案馆馆藏档案1991年《面向市场发展名茶开拓经营提高效益》这样记载。

现如今,黄山毛峰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非物质文化遗产四重保护。随着数字化赋能传统茶叶,智能生产线融合古法工艺,黄山毛峰的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徽州区作为黄山毛峰的原产地和核心产区,茶产业发展也迎来新机遇,徽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建立,2025年徽州区干茶产量预计达到2795吨,综合产值超22亿元。

2025年,黄山毛峰迎来创制150周年。从明代的山寺传说,到清末谢正安改进制茶工艺,再到如今科技赋能生产,黄山毛峰始终在坚守传承中开拓创新。它不仅是杯中的一缕清香,更是黄山云雾间流淌的文化血脉。

这片承载徽茶文化的绿叶,正续写“云雾深处有毛峰”的新传奇。(来源:合肥晚报 文/安征 王晓峰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