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的八公山,惠风和畅,青山叠翠。近日,记者在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的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看到,孙叔敖治水广场上铜质雕塑铺陈开来,上面雕刻着孙叔敖治理水域地图和文字。
“身为楚相和水利专家,孙叔敖兴建了安丰塘,这件大事最早完整记录在名著《淮南子》中。”讲解员介绍,治水广场记载了孙叔敖治水的辉煌历程。始建于春秋楚庄王时期的安丰塘,古名芍陂,与后来的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有“天下第一塘”的美誉,至今仍发挥着显著的灌溉效益。
八公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犹如一颗璀璨的淮上明珠耸峙在淮南市、凤台县、寿县之间。八公山名源于汉淮南王刘安和“八公”得道成仙的传说。
近年来,八公山按照“打造八公山品牌、唱响旅游经济戏”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生命山、生态山、文化山、文明山”的工作思路,开发建设八公山旅游区,建成八公山地质博物馆,恢复重建了汉淮南王宫、白塔寺,开发了石林、忘情谷、升仙台等景点。开园以来,风景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区。
“我们聚焦八公山,淮河、南塘湖,淮南子文化、豆腐文化和淮河文化等‘一山二水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全方位展示景色之美、人文之美、生态之美、田园之美,全力打造休闲康养目的地。”八公山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田志鹏表示,当地坚持以“山水为骨、文化为魂”的核心理念,重点打造了夜游项目,为古老的八公山披上一层梦幻的科技外衣。
晚间,记者行走在八公山风景区核心游览区的夜游环线,通过声音交互、触摸交互等数字孪生技术和全息影像、裸眼3D等视觉技术,石林的史前文明、西汉淮南王宫、淮南王刘安与八公的故事光影重现。
“围绕增强游乐客群全龄体验,亲子家庭、儿童、青少年研学科普,Z世代和中青年沉浸体验,以及老年人休闲观光等需求,推动农商文旅创新融合发展。”八公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促进八公山文化的全维度扩展,当地政府以地质文化+淮南子文化为核,聚焦沉浸旅游的全时发展,着力激活消费场景,以此推动八公山景区由“观光游”向“深度游”转变,最终建成一个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科技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目的地。
本报记者 张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