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升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考古研究水平。工业遗产是工业文明的见证,是工业文化的载体。我们必须不断深化对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重要意义的认识,加快推进工业遗产保护利用,让工业遗址焕发新活力。
认识挖掘工业遗产多元价值。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需要以充分认识其中蕴藏的多元价值为前提。工业遗产包含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物质遗存包括厂房、车间、作坊、矿区等生产储运设施,与工业相关的管理和科研场所、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及构筑物和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产品、档案等;非物质遗存包括生产工艺、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工业精神等。工业遗产是见证工业发展的“活化石”,体现着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永不懈怠的进取精神、躬耕不辍的实干精神,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科技价值、审美价值,是文化遗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要深入挖掘工业遗产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加强近现代以来我国工业史研究和工业文化研究,系统开展工业遗产价值研究,凝练中国工业遗产价值体系,进一步总结、提炼、弘扬中国工业精神,讲好新时代中国工业故事,衍生扩展工业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把文化的魅力和精神的力量提炼和展示出来,为工业遗产长期健康发展打下文化根基。
完善工业遗产保护体制。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的保护利用体制机制。我们要建立工业遗产分级保护机制,全面开展工业遗产的调查、评估和认定工作,摸清工业遗产底数,明确工业遗产构成,评估工业遗产价值,建设工业遗产数据库,为科学规划、分类保护、有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组建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开展工业遗产动态监测和保护利用效益评估,加快甄别和抢救濒危工业遗产,完善工业遗产档案记录。优化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相关行政审批流程和规范标准,探索工业遗产国有资产确权和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以多种形式参与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现市场化运作。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借鉴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的经验,围绕价值体系、认定原则、保护策略、利用模式等开展系统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遗产保护方法和利用途径,形成相对完整独立的当代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体系。
创新工业遗产活化利用渠道。工业遗产规模大、年代近、价值大,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势在必行。我们要鼓励设立工业遗产博物馆、专业性工业技术博物馆、传统行业博物馆等,调动工业博物馆利用馆藏资源开发教育科普、文创、娱乐产品的积极性,推出各类工业文化主题展览、社教研学活动与文创体验活动等。强化工业遗产廊道构建,完善配套商业服务功能,发展以工业遗产为载体的体验式旅游、研学旅行、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生产、旅游、教育、休闲一体化的工业文化旅游新模式。运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种手段对被废弃或闲置的工厂、矿区、车间、场站等进行更新改造,发展以工业遗产为特色的会展经济和文化活动,将工业文化元素和标识融入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促进工艺美术产品、艺术衍生产品的设计、生产和交易。推动以工厂仓库为主的生产岸线转型为以公园绿地为主的生活岸线、生态岸线,依托工业遗产建设一批主题突出的工业遗址公园、文化公园等,推动工业遗产从“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蝶变。
以工业遗产提升城市形象。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可以为城市注入独特的文化元素,展示城市的历史风貌,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和文化价值。我们要将能够凸显工业文化特色的景观标志纳入城市建设规划,支持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节、艺术节、博览会、体育比赛等交流活动相结合,举办工业遗产主题研讨会和工业文物交流展,拓展工业遗产的价值普及和传播推广渠道,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成果进校园、进社区,弘扬新时代中国特色工业文化。以“工业遗产+”为载体,建立与城市其他体系的联系,增强城市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其他系统的黏合度,打造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示范性工程,实施城市工业遗产品牌培育提升行动,形成一批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工业遗产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将城市景观与工业文化遗产景观交互展示,创新参观体验和商业模式,让工业遗产“老面孔”成为城市发展“新地标”。
(■ 王从启 作者单位:安徽艺术学院。本文系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22AH05201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