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肥东县十八联圩湿地。本报通讯员 何玉 摄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合肥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化巢湖综合治理,同时深挖其生态、文化价值,积极探索城湖共生的生态实践,努力把巢湖打造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夏日的巢湖北岸十八联圩湿地,碧波荡漾间飞鸟翔集,摄影爱好者追逐光影,骑行爱好者沿绿道驰骋,研学团队探寻自然奥秘,傍晚的“网红”灯塔前更是游人如织。
“这灯塔现在可是‘顶流’,每天傍晚都有很多游客在这里游玩拍照。”肥东县长临河镇施口社区居民王仕成曾以捕鱼为生30多年,如今退捕上岸后成为一名护渔员,每天沿着南淝河、巢湖大堤巡逻。“你看,那里以前就是我的家,我从小就在湖边长大。”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块湿地自豪地说,“现在水清了,岸绿了,鸟来了,蓄洪能力也提升了,我的家越来越好了!”
十八联圩湿地的蝶变,是巢湖生态治理的缩影。近年来,合肥锚定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策略,实施碧水、安澜、生态修复、绿色发展、富民共享“五大工程”系统性推进巢湖综合治理。如今,巢湖水质从2018年的Ⅴ类稳定提升至Ⅳ类,2025年一季度更是达到Ⅲ类;环巢湖湿地观测到鸟类338种,“鸟中大熊猫”东方白鹳、小天鹅等珍稀物种成了常客。
生态底色的持续擦亮,让“美丽经济”有了生长的沃土。随着巢湖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环巢湖沿线的文旅经济随之蓬勃兴起。环巢湖沿线多家农房改造成特色农家乐和民宿,露营基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尖山湖水上运动乐园里,皮划艇、水上摩托等项目让游客们尽享亲水乐趣;沈福飞行基地,游客可乘坐直升机,在空中俯瞰环巢湖美景,换个角度领略湖光山色。
“没想到曾经饱受蓝藻等环境问题困扰的巢湖也吃上了‘旅游饭’!”在巢湖市中庙街道,40余家沿湖茶舍串联成线,络绎不绝的游客在此品茗、听风、赏景。中庙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钟告诉记者,该地依托优美的湖岸线和绝佳的“湖景”资源,通过出租或农户自营的形式,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对民房进行“微改造”,2025年上半年,沿湖茶社接待游客29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00余万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城市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合肥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合肥将持续深化巢湖综合治理,不断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巢湖这颗“江淮明珠”更加璀璨,真正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让生态“高颜值”催生经济“高价值”
——访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
“夏天把稻子种在湿地里,到了冬天这里就是冬候鸟的‘大食堂’!”合肥十八联圩生态建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家政指着身后绿油油的稻田,兴致勃勃地说起“夏稻冬鸟”创新举措。
“这是从专家那学的!”他解释道,秋季收割水稻时,保留散落的稻粒,灌入适量水后,稻田便成冬候鸟栖息地,加上种植的12000棵食源性果树和投放的鱼类,可满足鸟类四季“口粮”。
曾是肥东县长临渔场场长的李家政,与这片水域打了几十年交道。从琢磨提高养殖产量到深耕生态保护,身份转变藏着他对“绿水青山”的新理解。
“以前总想着‘向水要效益’,现在才明白,守护好水的生态,效益自然会来。”李家政告诉记者,目前,十八联圩已修复湿地1109.2公顷,湿地已调查到鸟类218种,较修复初期新增155种,“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生态美景已成常态。随后,湿地周边的农家乐、民宿渐渐火了起来,不少曾经的渔民转身成了护渔员、湿地管护员,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生态饭”,这正是生态“高颜值”带来的经济“高价值”。
“我将牢记总书记嘱托,继续探索‘生态湿地+’发展模式。”李家政表示,未来计划将科普游、研学游与农文旅深度融合,让游客赏生态之美,让村民享生态红利,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本报记者 许根宏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