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帮裁缝技艺、
庐州古琴斫制技艺、
庐州木版水印,
这三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丰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着历代匠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徽帮裁缝技艺——穿在身上的文化
2月21日,在“合肥之春”2023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上,当靓丽的模特身着省级非遗“徽帮裁缝”精心缝制的旗袍款款走上舞台,手持葫芦雕刻、三河羽扇、庐州麦秆画、吴山铁字等精美的非遗作品向台下进行展示时,观众席中顿时响起了如雷的掌声,现场气氛也瞬间达到了高潮。大家不仅惊叹于非遗作品的美妙绝伦,同时也惊艳于手工旗袍的绚丽夺目。
“四目缓缓对,羞眸浅浅藏。从此天涯与子无忧去,清风执手相伴归。”过去,很多女子出阁的嫁衣多由自己从小缝制,直到出嫁前才完成,一针一线都寄托着她对幸福婚姻的期待。如今,在很多民间手工艺人的传承与发扬下,龙凤褂、秀禾、小凤仙、旗袍等都添加了现代元素,不仅象征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成双成对,或五子登科,早生贵子,其图案本身也很有现代感和设计感。
1912年,一位来自绩溪的年轻人与同乡好友、徽州儒商胡学仁,在上海合股开办“徽仁洋服”店,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社会名流前来登门定制,名声大噪。这个年轻人就是王俊的爷爷王允茂,曾在徽州地区非常著名。
经过近百年的历程,独创的技法传到第三代传承人王俊手里,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王俊逐渐深深爱上了这份事业。
徽帮裁缝的徽州孩童围脖。司胜平 摄
如今,徽州地区很多沿袭了上千年的技艺风俗都随着岁月流逝失去了传承的中坚力量。目前,全省致力传承徽帮裁缝的人仅有王俊,而王俊的徽帮裁缝技艺也可以说全国翘楚。曾有一个20多岁的姑娘纪小姐找上门来给即将过九十大寿的苏州的爷爷奶奶做衣服,王俊被姑娘的孝心和诚意所打动,亲自上门给老人家量尺寸。当姑娘的爷爷奶奶穿上他亲自手工缝制的礼服时,奶奶激动得用苏州话说道,“这种手工刺绣的衣服真的很久没有见到了,太亲切了!”
庐州古琴斫制技艺——指尖流转的艺术瑰宝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活着的音乐,也是中国文人的音乐语言。历史上,古琴被推崇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对于古人来说,古琴的角色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道”。所谓“琴道”,就是学琴、弹琴的人,通过古琴的演奏去了解这个世界。
第三代传人高毅随管平湖的弟子袁荃猷习琴,后拜入王迪门下,学习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曾为管平湖的《梅花三弄》打谱。
自古以来,会弹古琴的人少,而斫制古琴的人更少,既会弹古琴又会斫制古琴的人则是少之又少,可谓是凤毛麟角,朱志刚就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位。正因为懂琴,所以朱志刚“琴随人意”,具有较高的斫制好琴的功底与鉴赏古琴演奏的能力。
十年磨一琴。朱志刚现在所斫制的古琴无论是外形、弧度、共振、款式、大漆工艺表现、过弦手感都已臻于成熟。低音浑厚饱满,高音清亮圆润,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在业界,认可度非常高,受到上海、郑州、北京、合肥乃至美国、日本古琴爱好者的青睐。
庐州木版水印——用40年传承千年技艺
一把刻刀、一块梨木,再配合颜料与宣纸,便能把名画再现。这不是机械呆板的复印,而是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木版水印。其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
木版水印是一门集绘画、印刷、工艺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对制作者的心境要求不浮、不燥、专心、专注,既要有热情又能静下心来。木版水印对印刷材料要求很高,水印的载体纸张不仅要求传统宣纸,部分作品更要求是经过二次精加工的宣纸。在颜色的色彩调和、色彩搭配以及印刷操作时各种手法在模板上行走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砑印时耙子在纸背上行走的方向、轻重、快慢等运用,都要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方能掌握。制作中所用的工具多是传统方法自己制作,所用的印模也完全是自己手工雕刻而成。
近年来,
合肥加大对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传承保护
和产业化发展扶持培育力,
这些耀眼的非遗文化“明珠”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在创新中释放出新的时代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