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非遗 文化明珠
来源:合肥市文化馆 2023-03-20 14:55:38 责编:吕中石

徽帮裁缝技艺、

庐州古琴斫制技艺、

庐州木版水印,

这三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丰厚的文化底蕴,

传承着历代匠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徽帮裁缝技艺——穿在身上的文



  2月21日,在“合肥之春”2023非遗传承·戏曲歌舞晚会上,当靓丽的模特身着省级非遗“徽帮裁缝”精心缝制的旗袍款款走上舞台,手持葫芦雕刻、三河羽扇、庐州麦秆画、吴山铁字等精美的非遗作品向台下进行展示时,观众席中顿时响起了如雷的掌声,现场气氛也瞬间达到了高潮。大家不仅惊叹于非遗作品的美妙绝伦,同时也惊艳于手工旗袍的绚丽夺目。



  “四目缓缓对,羞眸浅浅藏。从此天涯与子无忧去,清风执手相伴归。”过去,很多女子出阁的嫁衣多由自己从小缝制,直到出嫁前才完成,一针一线都寄托着她对幸福婚姻的期待。如今,在很多民间手工艺人的传承与发扬下,龙凤褂、秀禾、小凤仙、旗袍等都添加了现代元素,不仅象征和和美美,团团圆圆,成双成对,或五子登科,早生贵子,其图案本身也很有现代感和设计感。


徽帮裁缝的嫁衣。葛锐 摄

  在合肥,如果你想穿上一件这样的嫁衣,就要先了解一项省级非遗——徽帮裁缝技艺,其传承人名叫王俊,也是安徽老字号“徽帮裁缝店铺”的掌柜。他31年来坚持不懈做中式礼服,沿袭传统婚俗,创新“徽帮裁缝”,从精细的量体裁衣开始,传承着现代匠人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

  说起“徽帮裁缝”,要追溯到上世纪初的“徽仁洋服”。徽仁洋服有着100多年的历史,它曾让北大教授胡适、徽班梨园名角小玲珑等名人“魂牵梦萦”,也曾让现代名家范光陵、韩再芬等上门量身定做。

  1912年,一位来自绩溪的年轻人与同乡好友、徽州儒商胡学仁,在上海合股开办“徽仁洋服”店,精湛的技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社会名流前来登门定制,名声大噪。这个年轻人就是王俊的爷爷王允茂,曾在徽州地区非常著名。


徽帮裁缝技艺传承人王俊。司胜平 摄

  他在技法上独创“四工、六针、九法、十六诀”的高级定制标准,这一套经验对现今的徽派手工制衣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由于手艺精良,得到当时上海上层人士的青睐,同时也得到了徽州同乡胡适先生的认可,说“王允茂是徽帮裁缝行业之楷模,初心在方寸,咫尺在匠心,能把衣服做成‘穿在身上的文化’”,并曾为其手书“努力做徽骆驼”。当年“徽仁洋服”还在苏州、南京、扬州、安庆等地开设分店。

  新中国成立后,王允茂来到合肥养老。王俊说,爷爷直到70多岁都没有停止对裁缝技艺的钻研,一口气可以报出几百个尺寸和工具。而家中虽然有子女从事服装工作,但并没有人专门师承王允茂。爷爷去世后,20岁的王俊从部队转业回来,放弃了安置的事业单位工作,自学考上了北京服装学院。1992年,王俊在合肥重新扛起“徽仁洋服”的旗帜,注册了“徽帮裁缝”的品牌商标。

  经过近百年的历程,独创的技法传到第三代传承人王俊手里,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王俊逐渐深深爱上了这份事业。


徽帮裁缝的徽州孩童围脖。司胜平 摄


  王俊在爷爷原有技法的基础上发扬改进工艺,使之更适合当前年轻人的着装时尚与需求,并申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为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其手工盘扣、手工绣法和缝制,独成一派。之所以将“徽仁洋服”更名为“徽帮裁缝”,王俊说,他想在传承爷爷徽派旗袍西装的理念基础上,结合安徽实际,制作出属于徽州人自己的衣服,但不变的依旧是徽州文化内核。

  诸多的徽派元素中,王俊钟爱广玉兰。他说,这些小而美的徽州元素镶嵌在喜服、嫁衣、秀禾、敬酒服等礼服上,内敛低调又不失大气,很符合徽州新娘一直以来的气质和底蕴。此外,他也是盘扣技艺传人,其制作的盘扣寓意美好,给了不少喜服以点睛。

  如今,徽州地区很多沿袭了上千年的技艺风俗都随着岁月流逝失去了传承的中坚力量。目前,全省致力传承徽帮裁缝的人仅有王俊,而王俊的徽帮裁缝技艺也可以说全国翘楚。曾有一个20多岁的姑娘纪小姐找上门来给即将过九十大寿的苏州的爷爷奶奶做衣服,王俊被姑娘的孝心和诚意所打动,亲自上门给老人家量尺寸。当姑娘的爷爷奶奶穿上他亲自手工缝制的礼服时,奶奶激动得用苏州话说道,“这种手工刺绣的衣服真的很久没有见到了,太亲切了!”


徽帮裁缝技艺传承人王俊在省博物院“徽学堂”讲学。

  历经百余载,以“徽仁洋服”延伸而来的“徽帮裁缝”2014年获评安徽省著名商标,2016年获评合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21年获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7年获得安徽省服装商会颁发的“徽派服饰杰出工匠”称号。刺绣作品《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获得2021年安徽省第十一届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徽工奖”金奖,同年获得“安徽老字号”荣誉称号。

  “徽帮裁缝”技艺第三代传承人王俊,如今已是安徽省服装商会监事会主席,安徽省民协常务理事,合肥“双百”人才文艺骨干。“我们始终坚持以‘礼’为魂、以‘锦’为材、以‘绣’为工、以‘国色’为体、以‘华服’为标志,秉承原创设计,量体裁衣,单人单版,手工缝制,以旗袍、嫁衣、喜服等男女中式礼服为基础,坚守传承传统服饰文化,传播传统手工技艺,力求每一件服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徽文化元素的影子与思想,是有温度的。”王俊说。


庐州古琴斫制技艺——指尖流转的艺术瑰宝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活着的音乐,也是中国文人的音乐语言。历史上,古琴被推崇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对于古人来说,古琴的角色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艺术,是一种“道”。所谓“琴道”,就是学琴、弹琴的人,通过古琴的演奏去了解这个世界。


古琴。徽镜 供图

  古琴是中国出现最早的乐器之一,据传最早斫琴者为神农氏。到春秋战国时期,斫琴技艺已达很高水平。中国斫琴技艺传承至今,从未中断,但由于历代斫琴师的斫琴技艺秘不外传,如今,传统的手工古琴斫制技艺已陷入濒临消亡的境地。

  民国时期著名古琴演奏家、斫琴大师管平湖,从小随父习琴,后拜杨宗稷为师。他最初在琉璃厂的一元斋学习斫琴,后来自己探索、研究斫琴技法,其“大扁儿”琴即为管平湖自制。解放后,管平湖受聘于中国民族音乐研究所,专门从事古琴研究整理,已成绝响的《广陵散》《幽兰》《大小胡茄》等古谱经他打谱后重放异彩。他还撰有《古指法考》一书。

  管平湖的弟子、著名古琴家、古琴斫制家王迪,自幼师承管先生,深得其琴艺真传与斫琴心得,从事古琴研究50余年,抢救、挖掘了一大批濒临失传的民族音乐,编著《琴曲集成》《古指法考》等。

  第三代传人高毅随管平湖的弟子袁荃猷习琴,后拜入王迪门下,学习古琴演奏和古琴斫制,曾为管平湖的《梅花三弄》打谱。


庐州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朱志刚。蜀山区文化馆 供图

  2017年入选第六批安徽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传统技艺”项目的庐州古琴斫制技艺,其传承人朱志刚为第四代传人。其祖辈是前清秀才,他承袭祖辈德才,自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师承九嶷派古琴大师管平湖嫡传弟子王迪先生的高足高毅,学习古琴斫制和古琴演奏,后曾专程寻访中国现代漆艺泰斗乔十光之学生、福建省级国漆技艺传承人俞峥,拜其门下,学习掌握漆画艺术和大漆手工制作技艺。朱志刚从出土的古琴实物图谱和大量琴书文献中查找古琴斫制的各种版本资料,经过多年潜心揣摩,以“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之志,融入“斫琴自娱”理念。其在合肥市肥东县长临河古镇老街创立“檏拙堂”为传承基地,向全省周边地区辐射,已建有多处古琴斫制、演奏教学点。多年来,他传承古琴斫制技艺,自成一门,广收门徒,现其弟子已遍及河北、福建、广西、江苏等地。

  自古以来,会弹古琴的人少,而斫制古琴的人更少,既会弹古琴又会斫制古琴的人则是少之又少,可谓是凤毛麟角,朱志刚就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位。正因为懂琴,所以朱志刚“琴随人意”,具有较高的斫制好琴的功底与鉴赏古琴演奏的能力。


庐州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朱志刚正在进行挖膛工序。蜀山区文化馆 供图

  朱志刚在斫琴的过程中体验到,每一床琴都存在着微妙的音色变化,复杂的斫琴流程历时需要一到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直至成型,再分别斟酌不同形制款式的音色调试出最出彩的音频;对于成型的琴,再做复杂的大漆表面处理,让古琴更加古朴淳厚,具有魅力。其古琴斫制技艺秉承古法,全程使用传统手工工具,在他的工作室里,看不到一件电动工具。朱志刚认为,木材也有灵性,过度用机械去震动,破坏了它的天然纹理,就是琴做好了,弹出来的声音也会受影响。

  朱志刚斫制古琴恪守传统,也时有创新。如在材质的选择上,除用老杉木、老桐木,也尝试用老金丝楠木等材质。由于古琴斫制需用两三百年以上的老料,因此光是选料,往往就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朱志刚古琴制作数量有限,有时一年最多也就能制作12床琴。

  十年磨一琴。朱志刚现在所斫制的古琴无论是外形、弧度、共振、款式、大漆工艺表现、过弦手感都已臻于成熟。低音浑厚饱满,高音清亮圆润,散音如钟鼓之声古朴、稳重、深远,泛音像珍珠一样明亮,大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韵致。在业界,认可度非常高,受到上海、郑州、北京、合肥乃至美国、日本古琴爱好者的青睐。


庐州古琴斫制技艺传承人朱志刚进行古琴表演。蜀山区文化馆 供图

  近年来,朱志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社会各类公益性活动方面,他率领诸多弟子进社区、进校园,开展古琴文化教育普及宣传,为学生义务传授琴艺,发现和培养古琴斫制以及演奏方面的人才,深受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喜爱。


庐州木版水印——用40年传承千年技艺



  一把刻刀、一块梨木,再配合颜料与宣纸,便能把名画再现。这不是机械呆板的复印,而是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艺术——木版水印。其根据水墨渗透原理显示笔触墨韵,既可用以创作体现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也可逼真地复制各类中国字画。


庐州木版水印。

  木版水印源于古老的雕版印刷技艺,是雕版印刷的延续和再发展,最早可追溯到隋代,盛行于唐朝,精至于宋代,南宋时期,木版水印相开始有了深浅的层次,也不再是简单的单色,开始有一版多色、一版分印的印刷技术。后经元代的发展到了明代是木版水印发展的鼎盛时期。由安徽休宁人胡正言发展并完善的“饾版”套印和“拱花”凸凹印刷,开创了世界印刷史彩色印刷的先河,在世界印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经过一千多年的积淀传承,木版水印在不同的地方也形成了不同的派系风格,江苏有金陵派、福建有建安派、安徽有新安派(又称徽派),而徽派版画在当时最有成就、水准最高。

  庐州木版水印内容丰富,木刻风格独特,是它永传不朽的重要因素。庐州木版水印充分发挥水色和宣纸的性能,追求笔墨意趣,着意粗细浓淡,构图设色雅丽工致,被称为艺苑之奇葩,木刻之精华。尤其是“饾版”、“拱花”版压出凸纹的“拱花”技艺,古雅精细,成为诗笺中的典范。“饾版”作为分版分色的套印术,把过去一版数色的印刷方法改进为分版印刷,通过多色雕版套印,表现出画面的深浅浓淡变化。“拱花”就是将制好的凸形版片,按准确部位固定以后,再将宣纸接过来放在版上,对准位置按住后用臂力下压,或者将雕刻好的凹形版片,固定好位置后,将宣纸接过来放在版上用砑磨石进行砑磨,纸面上就会出现凸起的花纹,使作品变得立体、有层次。

  木版水印是一门集绘画、印刷、工艺雕刻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对制作者的心境要求不浮、不燥、专心、专注,既要有热情又能静下心来。木版水印对印刷材料要求很高,水印的载体纸张不仅要求传统宣纸,部分作品更要求是经过二次精加工的宣纸。在颜色的色彩调和、色彩搭配以及印刷操作时各种手法在模板上行走的轻重、缓急、虚实、浓淡,砑印时耙子在纸背上行走的方向、轻重、快慢等运用,都要经过长期的摸索实践方能掌握。制作中所用的工具多是传统方法自己制作,所用的印模也完全是自己手工雕刻而成。


庐州木版水印技艺传承人王泽龙。

  在合肥,就有这样一位手艺人,少年时期便潜心钻研木版水印至今40余年,用双手守护这项非遗工艺并将其传承发扬,其作品远销日韩、东南亚、法国等地,他就是“庐州木版水印”传承人王泽龙。

  说起学艺经历,今年58岁的王泽龙感慨不已。“我16岁入行,坚持了42年,当年可以说是全合肥最小的学徒。”上世纪80年代初,16岁的王泽龙以学徒身份进入安徽十竹斋印笺厂,师从十竹斋画师郭月波先生学习国画,拜洪富庚、姚维源两位大师学习古旧字画修复装裱及古法制笺装裱技艺,后又跟随十竹斋木版雕刻师陆凯群先生学习木版雕刻和“饾版”、“拱花”信笺制作。

  “十竹斋”原是明末安徽休宁人胡正言的宅邸。作为明末书画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用了20余年时间,将木版水印技术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至今依然是木版水印技术的代表。胡正言曾出版《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等流传后世的名作。

  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成立了“安徽十竹斋印笺厂”,通过对明末十竹斋木版水印技术的研究,“复活”了这门古老的技艺。2004 年,工厂在改制中解体,原来的技术人员大多改行。王泽龙出于对这门技艺的热爱,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深入地掌握了木版水印和古法笺纸加工的所有制作工艺及技法,曾参与古《十竹斋笺谱》中部分笺谱的复制和研发,目前是集安徽十竹斋多项技艺于一身的非遗传承人。

  2004年以来,他不仅恢复了仿乾隆粉蜡描金纸、刻画笺、砑花笺制作技艺,并运用多年所积累知识和经验自主研发了唐硬黄、宋金粟山藏经笺、古流沙笺、鱼子笺等传统笺纸,攻克了仿乾隆描金纸的上蜡技术,多次参加省内外展览并荣获大奖。他曾成功复制近代鲁迅、郑振铎先生所倡导的,反映出明末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的笺纸,其笺中云影波光拱花技巧尤为匠心独运。

非遗传承人王泽龙带小朋友们体验庐州木版水印的文化魅力。刘璐 李福凯 摄

  “木版水印”是一门讲究细节和技术的技艺,制作成本高,利润也相对较低,因此近些年逐步被丝网印刷术等技术挤压,很多年轻人也不愿学习。为把这一技艺传承下去,他一方面让儿子参与产品制作和生产;另一方面,还为这门技术申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6年,他参加由文化部、教育部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届手工造纸传承人群研修学习,纸样作品受到中国造纸专家王菊桦和上海复旦大学陈刚教授等专家的一致好评。2019年他参加了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群研修研习计划”上海同济大学手工制纸技艺研修班学习,被评为优秀学员。所创作品得到中国著名版画家倪建明和著名画家汪家芳、江理平先生等极高的评价。

  成为非遗传承人后,他积极参与省、市、区的非遗公益展演,走进社区、校区,开设免费暑期班、讲学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木版水印”。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与帮助下,王泽龙除了将技艺传承给徒弟王宇轩、杨善霞、梁中丰(泾县)等,还通过科普展示、社区活动等多种形式进行非遗宣传,并与合肥市曙宏小学携手,开展非遗进校园开班传授,已初见成效,校方甚至用学生作品作为特色礼品进行馈赠。“看到那么多人从了解到喜爱,甚至追着我想学习‘木版水印’,再累我都觉得值得。现在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通过非遗文化宣传,找到接班人,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王泽龙说。


近年来,

合肥加大对非遗产品的生产性传承保护

和产业化发展扶持培育力,

这些耀眼的非遗文化“明珠”

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在创新中释放出新的时代活力。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