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百年,“老”戏传新韵
来源:安徽日报 2023-11-14 17:09:23 责编:吕中石

每年春节,绩溪县伏岭镇以“来绩溪过年 品伏岭味·道”为主题,让非遗“活起来”,乡村旺起来。(资料图片) 通讯员 李晓红 章晓璇 摄

秋天的深圳一片骄阳,这座年轻活力的城市,与来自乡土的传统艺术有了深度联结。安徽省徽京剧院受邀参加第十一届“深圳市戏曲名剧名家展演”,徽剧《惊魂记》以及“徽剧的传承与发展”“徽剧的唱腔与表演”等“戏曲早茶”艺术讲座受到当地观众热捧。

红红绿绿的戏服、浓墨重彩的脸谱、纹饰精美的头饰、铿锵有力的唱腔……舞台上的倾情演绎,让现场的戏迷们如醉如痴;名艺术家们讲述徽剧的艺术特色与传承保护,带戏迷们走进徽剧、了解徽剧,感受百年徽剧的艺术魅力。

徽剧,渊源于明代古徽州的“徽州腔”和池州的“池州腔”合成的“徽池雅调”,不但对国粹京剧演变有着深远影响,甚至连中国南北几十种地方戏曲剧种,都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自明嘉靖年间的“徽池雅调”算起,徽剧有着约400多年历史,是我省古老的本土剧种,其唱腔辽阔粗犷,注重集体表演,场面热烈。“四大徽班”进京、孕育并诞生了京剧,是徽剧最辉煌的历史。“徽剧”之“徽”,既是“安徽”的“徽”,更是“徽州”的“徽”。作为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剧直观反映了徽州文化的诸多特点。2006年5月,徽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戏为媒,徽剧在数百年发展传承历史中一次次向外展示安徽文化。如今,承载着江淮大地厚重文化积淀的徽剧,努力赓续传统、培养人才、创新发展,不断绽放青春“新”活力。每年春节期间,歙县璜田乡的村民自导自演的徽剧大戏,每天都会热闹上演。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徽剧)之乡”绩溪县伏岭镇,不但老一辈伏岭人个个会唱徽剧,传承创新徽剧也是一直在做的重要事儿,镇中心小学开设徽剧童子班、打造徽剧坊,致力于培养徽剧新苗。省徽京剧院复排的经典剧目《刘铭传》唱进中国大戏院,戏迷追捧,一票难求;老戏新编的《临江会》,在戏曲界引起轰动;《惊魂记》实验性地将传统徽剧与莎士比亚名著融合改编,老剧种开新花,唱遍海内外。

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徽文化传承中最具魅力的文化符号。徽派建筑、徽州“三雕”、徽州竹编……来自历史深处的它们,如同漫长人类文明史中的“活化石”,让我们得以一窥久远的历史真面目,并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中,不断释放生命力,演出一场精彩的好戏。(记者 王慧慧)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