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流行于我省淮北地区的地方剧种之一,淮北梆子戏出新戏培育传承人,接地气拓展传播力——
这般高亢,源于淮河的波浪
来源:安徽日报 2024-01-04 11:28:37 责编:吕中石

“淮北梆子戏是什么戏?王家坝在哪儿?”10岁的苏赫,是淮北梆子戏《风雨王家坝》里的小演员。满脸稚气的他,回答记者的提问,说这是“讲家乡的故事”。开展多年的“戏曲进校园”活动,已然让孩子们与淮北梆子戏结缘。

“淮北梆子戏是什么戏?王家坝在哪儿?”站在江苏紫金大剧院的演出预告栏前,两位青年观众同样轻声讨论着。“台前”观众的“疑问”,被记者转告于“幕后”的主演姜美丽,她则笑着说:“那就说明我们来对了!”

一出来自皖北的声腔大戏

淮北梆子戏是流行于我省淮北地区的艺术特色强烈的地方戏曲剧种,与北方地区的艺术交流较多,而《风雨王家坝》也曾入选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第五届中国豫剧节优秀剧目展演。从皖北大地到江南水乡,淮北梆子戏此番南京行,走出“舒适圈”,力求拓展新的“朋友圈”。

“淮北梆子戏历史悠久。”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祥林介绍,淮北梆子戏演唱时用枣木梆子击节,唱词多带衬字,曲调中吸收了淮北的多种民间艺术形式及声腔音调。它的唱腔活泼又激昂,既能表达愉悦的心情,又能渲染壮烈的氛围,深受黄淮地区观众的青睐。

据了解,淮北梆子戏在我省宿州、阜阳、亳州、淮北、蚌埠和淮南等地都曾有专业剧团,在发展历程中先后涌现出众多著名表演艺术家。宿州的淮北梆子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晓东,也是该剧种的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近年来,淮北梆子戏创作的新剧目和演员多次在国家级和省部级的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是安徽戏曲领域的一道风景线。

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风景,是因为“角儿”的艺术,也是大众的“主场”。

“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黑脸的张飞叫喳喳……”《说唱脸谱》里的词儿说的是京剧,人人都会哼唱。有趣的是,淮北梆子戏也恰好强调了这个人人皆知的区分。亳州学院音乐系教师胡晓光在《淮北梆子戏的音乐特色、艺术价值及创新路径》中谈到,淮北梆子戏中的红脸唱腔,就是吸收借鉴淮北地方鼓书艺人的唱法,半说半唱,先吐字后放腔,吐字清楚,声调昂扬。黑、红脸唱腔,韵味独特,变化多端,在唱法上有独特的风格韵味。广泛的群众性、大众的审美标准和表演艺术的通俗性是淮北梆子戏的本质属性。

辞藻繁复的昆曲,或是文人雅士倾心的艺术,韵味醇厚的京剧,构成老少咸宜的舞台,那么高亢明亮的梆子戏则是地道的乡土艺术。淮北梆子戏,这种生长于皖乡的戏曲样式,如何推向更广泛的区域、接纳更广泛的受众?“既要寻找个性中的共性,也要凸显共性中独具魅力的个性色彩。观众的惊讶、好奇,也许正是主动认知的开端。”姜美丽说。

火热的生活,酣畅的表达

“用梆子戏表达‘王家坝’这一家国情怀主题的故事,特别贴切。”看完演出,江苏省演艺集团锡剧团导演刘军章这样点评。为什么提到“贴切”?记者试图从剧种的特质中找出端倪。

与慷慨激昂、淋漓酣畅的美学特征密切相关的,正是梆子戏的题材与剧目。专业人士认为,梆子戏中诸如评剧、越剧、黄梅戏等地方剧种善于表现的才子佳人题材的剧目较少,而是较多呈现战争戏、侠义戏、清官戏、公案戏等,金戈铁马,快意恩仇,正是梆子戏的气势所在。由此也可以说,《风雨王家坝》等颇具影响力的现代戏,既从某种程度上继承了梆子戏的题材优势,也反映出淮北梆子戏这个剧种与时俱进的艺术品质。

步入新时代,淮北梆子戏以极高的热情歌颂时代和人民,创作了一批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具的新编现代戏,其中既有红色经典题材,又有时代模范人物故事,同时不乏反映我们今天普通人、普通事的剧目。2011年5月,淮北梆子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宿州、亳州、阜阳等地的专业剧团围绕现代题材新创或复排一批佳作,如《平安是福》《青莲颂》《花好月圆》《印记》《风雨王家坝》等。

“当然,现代戏,并不仅仅是穿着现代人的服饰演现代人的故事,在表现程式、思想主题、审美情趣上都要与现代社会同频共振,也就要使古老的民族艺术实现整体的现代化。”业内专家认为,对于传统戏曲现代转型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入思考,正是戏曲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使命意识。

“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淮北梆子戏的发展必须迎接挑战,改革创新。”胡晓光认为,丰富淮北梆子戏的现代艺术和技术表现手段,是淮北梆子戏发展的根本任务。任何艺术都是地方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的产物,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才能不被时代所抛弃。要在剧本创作、唱腔改良、伴奏配器现代化、舞台表演手段及多媒体布景效果等方面入手,让淮北梆子戏赏心悦目,成为传承和引领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话题回到新近上演的《风雨王家坝》,正是一个“日常”的故事,表达着民族的精神。导演张占忠介绍,该剧经历了20多次修改,与时代的同频共振,不仅仅表现在剧目的题材方面,更表现在思想主题、艺术审美、舞台呈现等诸多方面。他希望剧目的呈现能够与不同的观众达成不同层面的共鸣,这既是戏曲形态自身的变革,更是戏曲艺术积极主动与时代思潮下的艺术审美相适应的过程。

好戏多了,传播渠道多了,懂戏的人就多了

一辆车、一出戏、一个流动舞台。隆冬时节,在剧场艺术精品不断刷新上座率的同时,送戏下乡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皖北地区,梆子戏始终是群众爱点单的一个保留节目。

近日,亳州高新区志愿服务总队、十九里镇马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文化惠民 送戏下乡”活动,将一场经典戏曲“文化盛宴”送到群众家门口。在马寨村党群服务中心前,激越的笙弦锣鼓、优美的戏曲唱腔响彻云霄,戏曲演员为村民们带来了《包公探阴山》《五世请缨》等古装经典梆子戏剧目。

广袤无边的乡土民间孕育了淮北梆子戏,乡土大众是其艺术消费的直接群体,民俗节日则是连结梆子戏演出与观众的重要纽带。

据亳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艺术科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亳州市演艺有限公司对原有20台传统大型舞台戏进行了加工、提高,使得整体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近三年来,亳州市先后自主创作、复排了淮北梆子戏《三板正堂》《印记》《雨燕衔春》《汉相曹操》《青春年代》《英雄·母亲》《母爱如山》等。助力百姓舞台的,还有广大民营艺术院团。蒙城县迎春艺术团是一家民营院团,剧团负责人苏小梅介绍,专业和业余作者均深入生活,丰富内涵,按群众的意愿和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创作节目,让节目内容可亲可信,节目样式有说有唱,既热闹又有意义。

活跃在皖北大地的艺术形式多种多样,淮北梆子戏、泗州戏、二夹弦、淮北花鼓戏、淮北大鼓、唢呐、坠子戏、淮北琴书等,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曲艺样式。淮北梆子戏和其他许多艺术样式一样,它可以口传心授,它承载喜怒哀乐,它们生动、热闹、鲜活。

走出皖北的田间地头,如何保持这些传统艺术的鲜活生命力呢?

阜阳市演艺有限公司梆曲剧团副团长李芳介绍,这几年,自己一直在网络平台上推广淮北梆子戏。“学戏唱戏是一回事,推广戏曲是另一回事。”她认为,不能用职业训练的办法去做推广,要用直白浅显的话,让更多人感受到它其实也很“好玩”、很快乐。除了每年100多场“送戏下乡”演出,剧团还通过“戏曲进高校”“戏曲进校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传统戏曲与传统文化。好戏多了,传播渠道多了,懂戏的人多了,传统的也是未来的。

■ 记者 晋文婧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