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池州傩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来源:池州日报 2024-12-18 21:00:01 责编:吕中石


刘当明(左)悉心教导傩戏爱好者刘君学习池州傩戏。

池州傩戏,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一种古老稀有的传统戏曲剧种流传至今,被誉为“戏曲活化石”。

自幼在贵池区梅街镇刘街社区长大的刘当明,爱傩、痴傩,并将大半的青春岁月投入傩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每每提起傩戏,他眼睛里总是闪烁起自信和自豪的光芒。今年7月,他获评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多则三年少二载,衣锦回来合团圆……”11月27日,循着一段夹杂着山歌、号子等方言土调的傩戏唱腔,记者在刘氏家风馆内见到了刘当明,他正与傩戏爱好者刘君一起身穿戏服,沉浸在表演中。

“‘无傩不成村’,傩的魅力大着呢!”刘当明与傩的故事要从1987年说起。那年,“全国首届傩戏学术研讨会”在池州召开,来自上海、北京等14个省市的专家学者深入山村考察观看多个村社家族的傩仪、傩舞、傩戏,刘当明的家乡就在其中。

十几岁的他,抱着“看热闹”的心理,跟着父辈来到现场,“那是池州傩第一次正式向外界展示,乌泱泱来了许多人,场面十分震撼。”自那之后,刘当明与傩正式结缘。

1988年春节,一年一度的傩事活动如约而至。“如果能看一眼剧本就好了。”刘当明忍不住偷偷溜进后台,找到剧本仔细研究,“剧本里的词都是叫人一心从善,多做好事,我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演出过后,意犹未尽的他迫不及待拜访了当时的表演者吴来苟,软磨硬泡借来了剧本,开始了自学之路。

“每年耳濡目染,所以唱腔方面我基本能掌握,但想要把剧本吃透背熟特别难。”当时,刘当明还在外打工,为了尽快学懂弄通,想了个“笨”方法——利用空闲时间手抄剧本、练习唱腔。

“还别说,一遍遍地抄写,真让我摸到了门道。”刘当明笑言。至今,他家中还保留着当年的3本手抄本,上面字迹斑驳,纸张早已被翻动得七零八落。

“第二年春节,我和一批同龄的小伙伴一起,跟村里沟通,争取到表演资格。”对于第一次登台的感受,刘当明至今记忆如新,“难免会紧张,表演也不一定尽善尽美,但看着台下乡里乡亲满意的笑脸,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被认可,也找到了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意义。”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2003年,刘当明回乡创业后,他几乎将所有闲暇时间用于研究和传承池州傩戏。

“他能吃苦、能付出,所有的角色都仔细钻研,并有自己的演绎特色,我们南山刘傩戏2本剧本35场戏,共计3万字左右的唱词,他几乎都能脱口而出。”今年80多岁的刘友寿看着刘当明一步步自学成才,他告诉记者,回乡之后,刘当明一心扑在傩事上,拜访老艺人、请教土专家,只为对傩文化多一份了解,更好“口口相传”。2012年,刘当明高票当选南山刘傩戏会会长,正式担起南山刘氏传承池州傩的重任。随后几年,在十里八乡举办的傩事活动中,总能看见他的身影。

2019年,已小有名气的南山刘傩戏会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江西省的展演邀请函。颇有信心的刘当明满口答应,可到现场却傻眼了:“记得当时的舞台特别大,别的队伍阵容庞大、演出精湛,我们只有2个人,节目也不被观众‘买账’。”

此后,刘当明开始与自己“较起了劲”,他不再仅仅满足于助推傩事活动在节庆期间活跃于当地的山野乡村,而是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国平一起,积极谋划节目内容创新,助力池州傩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乃至国际舞台上赢得喝采。“我们在演出阵容及节目编排上,与其他傩戏会合作,充分融合各方特色,最终创排出全新的节目,让节日内容更丰富、更具舞台效果。目前已创排4个新的作品,都外出展演过,获得一致好评。”刘当明说,前不久他受邀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以一段伞舞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展商、游客。

尽管“池州傩”的曝光度和知晓率不断攀升,但其“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还是令刘当明有着薪火难以相传的隐忧:主要演员年迈体弱,年轻演员数量不足,演绎队伍青黄不接;演绎质量亦有所下滑,一些绝活如“傩腔”“高腔”“舞回回”等面临失传……

“我们这片区有5位传承人,最年轻的也快五十岁了,太缺少新鲜血液了。”刘当明坦言,30余年来,为了傩戏的传承发展,他奔走四方,作了各种努力,“我们一方面把重点放在中小学生课后服务上,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让孩子们增加对傩戏的认知和兴趣;另一方面通过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吸纳更多年轻人学习傩戏。”

“90后”小伙邱业中是傩戏爱好者,跟刘当明学戏多年。“刘老师教学特别细致,讲得通俗易懂,我掌握得比较快。我觉得我们年轻一代,如果不去学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很可能就会逐渐消失,我会尽最大的努力,能多学一点是一点。”

据刘当明回忆,截至目前,经他指导带出来的徒弟近20名,均可以独立登台献艺。“我希望他们将傩戏传承下去、发扬光大,通过一代代接续,让池州傩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当前,梅街镇刘街社区正着手搜集整理民间傩戏影像资料,运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建立池州傩戏资料数据库,引导更多年轻人了解傩戏、爱上傩戏、参与傩事。“我将尽己所能配合好这项工作,传承好池州傩戏,让它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刘当明坚定地表示。( 陈淑芬)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