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宋桃在锻打铁坯,火花四溅,半片剪刀初步成型。
俞宋桃和妻子张辉琴在捶打铁坯。
俞宋桃展示各式用途的剪刀。
经过8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一把完整的剪刀。
晨雾漫过泾县后山村的青瓦时,石阶缝里的野草正沾着露水舒展腰肢,59岁的俞宋桃拉着风箱点燃了炉火,铁铺房顶上冒出缕缕青烟,俞宋桃一天的劳作开始了。
“我15岁那年,拜师学习剪刀制作,一晃就是几十年。我坚信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打好手里的每一把剪刀。”红红的炉火映红了俞宋桃的脸颊。俞宋桃告诉记者,经过裁铁、锻打、出坯、蘸火、开刃、打磨等80多道工序,最终才能生产出一把硬可断铁、软可剪棉的后山剪刀,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精心细作。“很久以前,这里有几十家剪刀铺子,一两百号手艺人。”俞宋桃回忆,随着时代的变迁,制作后山剪刀的手艺人陆陆续续转行另谋生计。现如今,只剩下俞宋桃依然坚守在铁铺里,传承着后山剪刀独特的制作技艺。
据当地文旅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后山剪刀制作技艺始创于宋代,因制作地点主要集中在泾县丁家桥镇后山村而得名。后山剪刀起初主要以方头大剪、沉重锋利的宣纸剪为主。清道光年间,后山村铁匠张三荣不断改进制作工艺,衍生出了多种民用剪刀,后山剪刀也渐渐有了“天下第一剪”的盛名。上世纪80年代,后山剪刀生产进入鼎盛时期,成为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
2014年,“后山剪刀制作技艺”被安徽省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俞宋桃被授予“后山剪刀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称号。俞宋桃不断创新,在他手中,后山剪刀从宣纸专用剪刀,拓展到刺绣、剪纸、裁衣、农事等领域的40多个不同种类。
“只有真正的热爱,才能不负后山剪刀的美名,希望有更多人加入,一起守护好这门技艺。”俞宋桃说。
梯田层层叠叠,新插的秧苗随风起舞,铁铺里一声声叮叮当当,和着山村的美景,传向远方……(记者 李博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