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的“十竹斋”往事
来源:合肥晚报 2025-07-01 16:59:39 责编:孙书文

上世纪80年代的安徽十竹斋门店。(资料图片)

王泽龙所作的庐州木版水印作品《百花图》。(资料图片)

《十竹斋书画谱》明刻本。(资料图片)


明代徽州人胡正言发明“饾版”“拱花”技艺,留下经典的《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两本书。上世纪70年代,合肥成立了“十竹斋”,传承木板水印这一古老技艺,这里产出的印笺、宣纸制品曾远销海外。如今,木版水印技艺在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泽龙手中焕发新生,让人们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安徽十竹斋的前世今生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偏爱在笺纸上印制汉瓦周壶、铭文,或运用多彩雕版呈现山水花鸟,这类笺纸被后世以“花笺”称之,并将其视为珍贵的收藏佳品。而在印笺、诗笺领域,“十竹斋”的木版水印作品堪称不朽典范,其独特的木刻风格,不仅内容丰富多样,更将水色与宣纸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拱花”与“饾版”技艺,让图案呈现出古雅精致之美。

时间回溯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合肥工艺美术界有一家单位,以制作“花笺”而闻名全国,其产品远销法国、日本、东南亚等国,深受消费者喜爱。它就是安徽十竹斋。从创建之日起,便聚集了一批有专业技术的人才,致力于十竹斋水印木刻和宣纸制品的发掘与研究。

追根溯源,谈及十竹斋,就不得不提到明代著名的篆刻家、出版家胡正言。胡正言祖籍徽州休宁文昌坊人,侨居南京。他从少年起就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对绘画、诗文都有很高造诣,同时还精于篆刻。他曾官至中书舍人,辞官后,隐居在南京的鸡笼山侧,潜心制墨、造纸、篆刻和刊书。相传,胡正言在庭院中种了十余棵竹子,故将其居所名为“十竹斋”,自号“十竹斋主人”。

在南京,胡正言广交名流和书画家,与当时的诗人、画家吴彬、文震亭、杨文骢、米万钟、高阳等都是好友。彼时,版画艺术兴盛,徽派版画更是大放异彩,而胡正言的家乡是徽州版画刻工集中的地方,于是,他聘请著名刻工,与刻印高手朝夕相聚,讨论研究雕版印刷技术,先后刊刻珍贵图书约30余种。

胡正言的最大贡献,是为后人留下了《十竹斋画谱》和《十竹斋笺谱》两本书。他创造性地采用“饾版”和“拱花”等套色叠印技艺,使水印版画艺术达到了精工巧丽、臻善至美的境界。《十竹斋笺谱》共分四卷283幅笺画,分为“博古”“高标”“凤子”“韵叟”“折赠”等33类,题材十分丰富,内容包括成语故事、山水人物、商周铜器、古陶汉玉等,每一幅笺纸的背后,都隐藏着精彩的历史文化故事,堪称经典。《十竹斋笺谱》在晚明到清朝对文人墨客的影响非常大,大家都争相收藏。

此后,十竹斋几经沉浮。到了上世纪30年代,鲁迅与郑振铎耗时7年编印《十竹斋笺谱》,鲁迅先生还亲自撰写《重印十竹斋笺谱说明》,使一度绝迹的十竹斋木版水印重放异彩。


“花笺”曾闻名海外

十竹斋不仅是明代印刷技术的巅峰象征,更是徽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安徽十竹斋在做木版水印这块首屈一指。”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州木版水印”传承人王泽龙谈及安徽十竹斋时,言语间满是自豪。

年过六旬的王泽龙与十竹斋缘分不浅。1980年,16岁的王泽龙就进入了安徽十竹斋,学习古法制笺技术。他介绍,为了让传统木版水印艺术有了新的活力,1981年“十竹斋”商标正式注册。

据记载,当时安徽十竹斋的产品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宣纸复制品类,主要有水印木刻信笺、刻花十样笺、砑花笺、五色洒金纸、粉蜡洒金纸、仿古描金纸等20多种。其次是字画工艺品类,有字画(含字画装裱)、各种工艺画、各种旅游纪念品等;还有一类是工艺花彩类,产品有彩旗、锦旗、宫灯、走马灯、戏剧服装及各种花彩。值得一提的是,册页、印谱、水印、酒金纸等品种产品,于1985年获省轻工业厅优秀产品奖。

当时在城隍庙,还有安徽十竹斋门店。今年76岁的老合肥陈祎是一名书画爱好者,他回忆说:“十竹斋的店面我经常去逛,店堂的产品琳琅满目,有很多书画、历代名笺、雕塑和文房四宝等精美的艺术品。”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店面中悬挂着全国著名书法家林散之先生的草书立轴和费新我先生的行草,笔走龙蛇,气势磅礴。“店里卖精美的刻画笺、描金玉版笺和澄心堂纸,还有册页、碑帖、金石等物品,此外还有国画染料、八宝印泥、珍珠印泥等。”他感慨地说,“十竹斋店铺的很多工艺品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此外安徽十竹斋还积极与书画名家合作,研发推出书画名家作品笺纸。上世纪80年代末,“肖龙士兰花信笺”惊艳问世,将画、刻、印、裱巧妙融合,那遒劲潇洒的兰花,在雕刻刀法的精心雕琢下,栩栩如生,产生了独一无二的艺术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十竹斋走出一批著名的书画名家。比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郭月波就曾就职安徽十竹斋,担任画师。


师承木版水印再现“十竹斋”

“我在十竹斋干了24年。”王泽龙说起这句话时,语气中满是感慨与眷恋,当年在安徽十竹斋,他是年龄最小的学徒和技师。

王泽龙刚进入安徽十竹斋时,他在厂里做学徒,跟随古法制笺师姚维源学习拖染、洒金、砑花、刻画笺等笺纸加工制作技艺。又随装裱世家出身的洪福庚先生学习装裱,跟随十竹斋画师学绘画,还跟木板雕刻师陆凯群学习木板雕刻,以及“饾版”“拱花”信笺制作。通过刻苦钻研和老师傅们的悉心传授,王泽龙不仅掌握了木版水印和古法笺纸制作的所有制作工艺及技法,并参与了《十竹斋笺谱》的复制和研发。

据悉,木版水印是在传统雕版印刷技艺基础上形成的彩色书画复制技艺,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木版水印中的“木”指的是木刻雕版,“水”则是指颜料以水调兑而非油墨。图案多构图雅致,着意清淡,就像是默默无闻的绿叶,装点在宣纸上,既不喧宾夺主,又与书画、字画交相辉映。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老师傅们在制作木版水印时。“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染色,至少得染十几次,甚至二十次。每次染得特别薄,这样出来的颜色,特别透。”

“2004年工厂改制后,安徽十竹斋解体了。”王泽龙感慨地说,“十竹斋的木版水印作品是经典中的精品。我还是很喜欢这一行,也静得下心来研究。”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王泽龙以家庭作坊的形式继续研习技艺,历经数十年的积累,他通过绘画、雕刻、印制甚至加工宣纸,将《十竹斋笺谱》中的各种经典图案,一一复制出来。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王泽龙积极投身于传统文化的传播,通过参与非遗公益展演,走进社区、校区开设免费课程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木版水印”这一珍贵技艺。(文/何芳芳)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