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携《红楼梦》亮相沪上戏剧节
来源:合肥晚报 2025-07-18 15:57:14 责编:孙书文

7月13日晚,上海中国大戏院内,黄梅韵响起,红楼梦回。

作为第四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的重要剧目,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带着经典黄梅戏《红楼梦》登台沪上,吸引众多观众。

这部历经多年打磨的作品,再次用唱腔与身段讲述宝黛深情与别离,勾连观众心中情结。


舞台上再遇“宝黛”:经典唱段引共鸣

当晚,“梅花奖”得主、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一级演员何云饰演贾宝玉。舞台上的她水袖翻飞、步伐轻灵,将贾宝玉这一角色展现得游刃有余。

在“哭灵”段落中,唱腔由平稳转入激切,再转为压抑悲怆,情绪递进,令不少观众红了眼眶。

饰演林黛玉的,是同为一级演员的魏瑜遥。她用细腻的唱腔、精准的表情管理,刻画出一个灵动的林妹妹。

与以往黛玉“多愁善感”的形象不同,魏瑜遥更强调角色内在的灵秀与清醒。“在信息时代回望那个纯粹的灵魂,我希望观众看到的黛玉,不只是泪眼婆娑,也有她身上的光。”魏瑜遥说。

整场演出节奏张弛有度,服化道具考究精致,背景乐队与演员默契配合,一台黄梅戏《红楼梦》在沪上舞台再度焕发新生。

演出结束瞬间,观众席掌声雷动,久久不散。有观众在社交平台留言:“第一次完整看黄梅戏,完全沉进去,仿佛看了一场会唱的小说。”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也将此次上海站作为后续巡演的启点。

据了解,《红楼梦》《女驸马》《天仙配》等剧目7月下旬陆续在江西九江、湖北黄冈等地上演,将黄梅之声带向更多城市。


戏里戏外皆动人:观众走进舞台背后

除了正剧演出,当天下午,安徽省黄梅戏剧院还安排一场小型艺术教育活动。

由剧中蒋玉菡的饰演者、一级演员张小威担任讲解,带领部分观众走进后台探班,了解戏曲的妆造、唱段设计与排演历程。

后台的世界与舞台前台截然不同。服装整齐地挂在衣架上,道具陈列井然,化妆间里,一张张脸逐渐“变身”为古典人物。

张小威介绍,《红楼梦》是剧院重点保留剧目之一,舞台呈现看似轻盈,其实每个环节都极为讲究,唱、念、做、打要一气呵成,演员需要不断积累和沉淀。

在与观众互动时,张小威特别提到,戏剧的“现代性”并不在于题材新旧,而在于能否让观众“看懂、感动、记住”,这也是黄梅戏剧院坚持艺术教育环节的原因之一——用更生活化、更开放的方式,让戏曲真正“走出去”。

演出当天,不少观众表示,艺术教育活动让观剧体验更加完整。“不仅看了舞台上的宝玉和黛玉,也理解了演员是怎么一步步塑造角色的。”一位来自上海的年轻观众对现场演员说,“我甚至想再去看一遍,带朋友一起来。”


人与角色共成长:老戏新演的艺术温度

《红楼梦》这部戏对于何云来说,不只是职业生涯中的一部代表作,更是一段深度参与、反复沉淀的个人经历。

“2004年复排《红楼梦》的时候,我是第一次反串,从没演过男角。”那一年,她20岁出头,带着年轻演员的冲劲接下重任。20年间,角色随着她的成长而不断变化。

如今再演贾宝玉,何云更在意人物内心的转变。“不能只是少年气,更要有无力挽回爱情与命运的那份层次感。”她认为,舞台不仅是演员表达的地方,也是其与角色相互塑造的过程。

魏瑜遥则坦言,每次饰演黛玉,都是一次“与文学人物的对话”。

魏瑜遥在访谈中表示,林黛玉这个角色对演员的表演功底和情感理解都是挑战。“每次登台,就像和书中的黛玉进行一场时空对话。”她说,更希望通过唱腔与身段的细节呈现,让观众感受黛玉身上的灵气与真性情,而不只是刻板印象中的“多愁善感”。

在她看来,黛玉有属于她的清醒与纯粹,是一个很有分寸感的人物。“我在表演中会特别注意处理她的情绪层次,不是简单的悲伤,而是一种复杂、收敛又有张力的情感表达。”她希望借助黄梅戏特有的清新唱腔,将这个文学人物传递给更多观众。

为了让这部经典作品持续“活”在舞台上,剧院已着手安排“以老带新”的传承机制。

何云介绍,如今《红楼梦》剧组里已经加入多位青年演员,分阶段参与演出、学习角色,从排练厅跟到舞台上。“我们这代演员总有一天会退场,但剧不能停。”

这一机制也延伸到即将开启的巡演过程。年轻演员将更多参与演出,前辈演员则在一旁传授经验,边演边教。对于剧院而言,经典不仅是一出戏的名字,更是一种需要被接力、被不断呵护的文化力量。(作者 王书浒

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2018主办:安徽日报报业集团 皖ICP备17023592号

任何文字与图片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影像,侵权必究!用户须知免责声明关于我们

如有任何版权问题 请联系:ahnewsvip@163.com 电话:0551-651796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