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一个多么迷人的汉字!当人们一笔一画书写的时候,一幅由“山”“水”“人”“文”构成的清新图卷便跃然纸上了。
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召开后,各地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砥砺奋进、担当勇为,为加快建设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全面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 ...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自古就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中华文明历来赞赏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一条窄巷,书写了礼让和谐、亲仁善 ...
通过良种繁育,濉溪县百善镇道口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图为道口村麦田。本报通讯员张明菊 摄
挺拔迎客松张开怀抱,迎接四海宾客。11月10日,第十三届安徽国际文化旅游节开幕,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名政商代表齐聚黄山这座“国际会客厅”,共享徽风皖韵,共谋新发展。
家乡房前的当家塘、小区里的水景、穿城而过的环城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小微湿地。
“要做活旅游‘大文章’,切实把宝贵的‘资源优势’变为强市富民的‘产业优势’……”日前召开的潜山市旅游发展大会,为该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业发展明确了“时间表”、画出了“施工 ...
位于肥东县包公镇的包公故里文化园,规划用地面积5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是国内首个可互动、可体验、可娱乐的情景式包公文化旅游区。自今年3月开园以来,累计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
近日,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首次审议。在文物保护管理制度方面,修订草案增加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制度,引发热议。
深秋时节,叠翠流金。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45°瞰安徽”系列全媒体报道记者走进宿州,从空中俯瞰宿州大地——“丰”景如画,满载希望;居民怡然 ...
10月25日上午,安徽合肥,巢湖之滨,安徽创新馆迎来多国网红视频博主。由安徽省网信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主办,合肥市网信办、国际在线安徽频道承办的“打卡中国——讲好安徽故事 ...
中新网合肥10月29日电(赵强杨盼盼)10月27日至29日,由安徽省淮南市台办主办的“2023两岸同胞淮南非遗行”活动在淮南市举办,近20位台湾同胞走进淮南,品味楚风汉韵,感受淮南文化魅力。
“要了解中国古代民间建筑,请到古黟西递来。”安徽省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是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1年评选的首批“最佳旅游乡村”之一。历经30多年发展,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围绕文化 ...
九华天池森林康养区。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
乘坐直升飞机,环绕合肥骆岗公园上空,感受一次独特视角的美景体验,这种全新的游玩方式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来自不同年龄的消费者纷纷前来体验,推动低空经济迎来消费新热潮。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video标签。
前不久,第一批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十佳案例名单公布,上海铁路国际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淮北口子国际大酒店等10个申报主体的案例入选。为发挥入选案例的示范标杆作用,中国旅游报即日起推 ...
10月15日,滁州市南谯区在博世教育集团精灵谷研学旅游基地举行丰收节,少年儿童用画笔描绘丰收景象,体验农耕乐趣。特约摄影王家国摄
池州市梅街镇航拍图。(资料图片) 上世纪60年代末期,上海“小三线”工程,把工业制造等产业带到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让大城市“海派”风吹进山村,带来“文化冲击”。现如今,梅街镇 ...
从千万博主“小黑诸明”屡次来池兼任“文旅推介官”,到百万网红“羊毛月”跟着盲盒在池开启“治愈之旅”,再到故宫“网红院长”单霁翔来池“围炉煮茶”话发展……
鸟瞰马鞍山城市美景。本报通讯员彭毅摄
长期以来,人口外流制约了农村发展。
9月25日,安徽宁国“皖南川藏线”,100多辆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车辆浩荡出发。